第一百四十七章(第2/5页)

能有此权之人,在朝内地位必也不凡。

至于究竟是何人,兰齐还在探查当中。老鼠钻进了玉瓶里,想要杀死老鼠又不能伤到玉瓶,就得耐下心来,静静地等待机会的来临。

幸而兰齐的动作不慢,或者说从洋行船队回京、发现事情不妙、开始整理给敏若的消息、然后又从一点苗头中发现京中趋势不对、快速着手查探,一系列事情都仅发生在一旬之间。

论嗅觉敏锐、动作迅速,兰齐的本事一般人比不上。

再次收到消息时,对外的布置敏若也已经安排下了。

既然是从粤海口流入、并迅速在粤地流传起来的,趁着如今在粤地正有合适能用的人选,先把事情摊到康熙案头来是正经。

不过虞云的嗅觉比她想象得要敏锐许多。

这边瑞初的信刚送出去未过多久,虞云与此次办差他的上司也就是正都统篙祝的联名奏章已经送到了康熙案前。

康熙身边的事敏若轻易不打听,打听多了容易出事,康熙也不是喜欢将前朝事务在后宫中说出来的皇帝,他从来将前朝后宫的关系看得很清、又将事务分得很清。

将前朝后宫的利益共同体绑在一起褒贬赏罚,与他不允许宫妃沾涉前朝事并不冲突。

所以康熙那边的信,敏若得到的还要慢一些。她正翻阅兰齐亲自动过来的书信,信中各种关节梳理明白,整件事清清楚楚地摊在了敏若的眼前。

给“福寿膏”开绿灯的人,是一个敏若极为熟悉、预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的人。

——索额图。

这家伙上钩的经历也颇为怨种。

英吉利商人通过传教士将福寿膏进给索额图,号称能够强身健体——索额图那点“秘密”虽然瞒得严实,但在京里其实也不算什么秘密。那些传教士在京师深耕多年,各方面的关系都能搭上一点,能知道索额图这点私密事也不足为奇。

英吉利商人在福寿膏里加了点“料”,哪国还没点自家能用的偏方呢?英吉利商人对自己的“偏方”大约是极有信心的,想着索额图见到了好处,自然勤着用福寿膏,等福寿膏用上瘾了,主动权就不在索额图手里。

而是在他们手里了。

届时再通过索额图这个跳板,向整个大清的核心政权所在的圈子辐射发展。他们规划得倒是挺好的,却漏算了一点——索额图在京师里,也是有几个同病相怜的好友的。

对与自己同一派系、或者用得上需要交好拉拢的人,索额图实在是“掏心掏肺”的好。福寿膏的好处很快被传播出来,一时那尚只在粤地流传的烟土竟成了京师里的抢手货,也因此才被兰齐觉察出端倪来,并及时抓住,顺着那一根线挖到了根源。

看完了信,敏若引火来烧,面色一时有些复杂。

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索额图所谓的“用福寿膏后,旧疾大有好转”,并不是英吉利人的偏方多厉害,而是她上次给他下的药到期了呢?

本来那药效也不过十几年,敏若掐着手指头算,索额图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根本不值得她再大费周章地给他下一回药,干脆就没再动手。

而且到索额图这岁数,他竟还没认命,敏若觉着也是怪罕见的。

查出此事最终落在索额图头上,前因后果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不再是一团迷雾笼罩,敏若心内稍定,也有了计较。

福寿膏价格颇昂贵,目前在京中只是小范围流传。粤地传播得广些,但也只是在部分官员、富商间流传,尚未祸害到百姓,不到街市遍地是烟馆、人人挂烟袋的地步。

英吉利人软刀子割肉的图谋未成,局势暂且可控。

索额图染上毒瘾,对敏若来说,行事反而便宜了。

因为刀如果不割在自己身上,就只有割到身边熟悉之人身上,才会有几分深刻些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