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不见君(十) ◇(第2/4页)

“与夫人下,是为了让你开心,输比赢的意义更大。”

想到这里,她忽然打了个激灵,灭顶的寒意自脊背涌上,像是冬日里被人兜头浇了带着冰屑的凉水。

周檀通晓史书,除却不能预见未来,他应对从前变法者的下场了如指掌,就算没有她高高站在一千年后俯瞰的立场,他也知道这场变法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

明帝太年青,自幼蒙帝王儒道长大,立志做个如同宣帝一般爱民如子的皇帝。

这是往好听了说。

往坏了说,就是明帝虽然依靠濯舟大将军打了定西之战威震四方,可到底做上位者的年岁太短,没有杀伐果决的气魄,也没有世家大族的根基。

——皇帝威慑不足,政事堂中四分五裂,苏朝辞虽然与他相交,但身后有旧贵族的责任,不可能全力支持。

洛经纶和蔡锳与苏朝辞和朝堂上其余的人都不一样,这两人经年日久,一眼就看得出周檀的变法条例若以雷霆手段推行,必能真切为百姓福祉。

可是他们只会缄口不言。

说白了,变法本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蔡洛二人再如何爱国爱民,都是文官集团的受益者。

不要指望既得利益者放手。

那么……

她眨着眼睛缓慢思考,却觉得自己从未有一刻如现在一般清醒过。

大胤立朝以来,很难避开的关键词就是“文官集团”,由于重文轻武的风气在,胤朝的文官集团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发达。

而文官在朝,意见相左,就一定会导致一个后果。

——党争。

从大胤前朝大周开始,党争便初见端倪,晚周灭亡,很大程度上与连绵不绝的党争脱离不了干系。

胤始帝开国之后,党争绝迹,这是因为始帝手腕强硬,且有一位名相刘争,刘争在始帝开国时立下了卓越功勋,君臣一辈子相敬互爱,是难得佳话。

刘争在朝,说一不二,始帝在位,文臣心服口服,无人敢造次。

自从始帝去后,党争便越过文官集团,正式成为了大胤历史上铭刻最深的关键词。

究其根源……帝王们为了把持权柄、玩弄权术,悉尊韩非子“异论相搅”的驭下之术。

换句话说,执政这一职位在政事堂中初设,就是为了与宰辅针锋相对。

胤时宦官集团尚未被扶植起势,多是文人内斗,为了平衡朝局,不使任何一人有机会收拢权柄,皇帝默许、甚至是鼓励宰执党争的。

德帝放任高则与傅庆年的争斗,便是如此。

始帝之后,大胤历史中如刘争那样能够令朝廷上下心悦诚服的相权把控者屈指可数,顾之言在时朝中风气扭转,几乎接近平息,但他因燃烛一案,飞快地在历史舞台上退了场。

刘争和顾之言之后,大胤上下几百年,就剩一个人还有如此威慑了。

是谁?

曲悠的冷汗顺着额角滴落,不由攥紧了手中的书页。

……是苏朝辞。

北胤风流人物史、名臣传第一页的苏宰辅,出身汴都大族苏氏,永宁十二年榜眼,出仕后不久父亲意外亡故,丁忧期为当时便与他不对付的“奸佞”周檀刻意压了好几年,直到周檀被贬,才回到朝中。

在朝时,苏朝辞清流中正、刚直不阿,明帝登基后,因是帝师,被破例越级擢为执政参知,成为政事堂中第二人。

在周檀第二次罢相、离开汴都后,苏朝辞正式拜相,开始执掌政事堂诸般事。

次年,苏朝辞收归政事堂中权柄,废除了《削花令》大部分条款。

春日未过,周檀便病逝临安,再无还朝可能。

此后,苏朝辞便成为明帝一朝受万人尊敬的宰辅,上下敬服,与明帝君臣相持一生,虽再未收弟子,但死时天下文人俱悲,皇帝亲自扶灵,崇敬的百姓挤满了御街。

明帝在时的盛世局面,除却濯舟大将军场场战争打得漂亮之外,有一半都要归功于苏朝辞在位的二十年中为明帝彻底绝了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