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第4/6页)

却不料没多久商业司竟是主动出了新章程,提出了公私合营的相关事项。这下子大家都挤破头了想分一杯羹,想着跟商局作对的愈发少了。

当然商局的利益巨大,时间长了难免有人经不住诱惑,所幸有毛团和祝子翎的精神异能,重要人员有什么问题和不好的苗头,还算能及时发现,一些弯弯绕绕的隐蔽手段也能看破。有了这些经验,容昭再让人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和纠察体系。如此一来,各种商业都比较健康平稳地逐渐发展起来,大启的经济愈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民间富庶,边疆也安稳多年,兵马久不历战事。在本国人眼里是盛世祥和,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就越来越像是一块让人蠢蠢欲动的肥肉了。

当初北狄大败后上京求和,结果闹出勾结晋王意图刺杀容昭的恶行,容昭自然借此向北狄施压,索要了更多赔偿和供奉才同意了求和。

当时刺杀的事是由北狄大王子于胡烈一派的副使所为,大使并不知情,事后被容昭索要赔偿时自然十分不甘心,几次三番想要挑动大启这边用于胡烈的命抵罪,而非给北狄增加岁供压力。

然而容昭虽然和于胡烈这个主导侵犯大启疆域的家伙有刻骨深仇,这个时候却并没有选择杀了对方泄愤痛快一时,反而还把这位北狄大王子给放了回去,名义上说是新帝仁慈,网开一面,只是要了一些马匹牲畜,就把堂堂北狄太子给放了,北狄合该感恩戴德才是。

于胡烈这一派自然是感恩戴德的,哪怕于胡烈战场大败还被活捉,声势大降,能回来也总比人没了强。

相反,拥护小王子的北狄大使等人就咬牙切齿,恨不得于胡烈赶紧暴毙了才好。

虽然北狄惨败后,内部小王子一派占了上风,但小王子毕竟年岁太小,算不得真正的首领,派系内部相对松散,各有心思的多,不够团结一致,办事效率就容易打折扣。

而于胡烈之前能一力掌控北狄大局力主出兵,还是有几分手段和魄力的,回国后已经到了不得不背水一战的地步,于是行事越发狠辣,一时间倒是还勉强跟小王子一派斗了个旗鼓相当。

北狄刚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马,作为战败方又要供给大启沉重的岁供赔偿,如今内部权利斗争还极为剧烈,自然是没有力气对外闹出什么事,暂时老实沉寂了下来。

等到两年后拥立小王子的一派终于胜出,因着这一方原本便不主张大举入侵大启硬碰硬,加上百姓和军队也还没恢复过来,于是之后也还算老实,又安静蛰伏了几年。

只是北狄向来贪婪成性,从古至今看到中原大地富裕便想要侵占掠夺,哪里忍受得了还要一直给大启提供大量岁供。

眼看着大启人过得越来越好,简直是遍地黄金,而自家日子已经过得苦哈哈的,还得把攒起来的好东西送到大启,北狄终究忍不住了。

多年过去,当初惨痛的败绩似乎已经在人的记忆里淡去,唯有眼前的利益最为真实。

想着这么多年没有战事磨砺,大启的边防恐怕早已松懈,而容昭当了皇帝,大启的皇帝讲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向来不会亲自上战场,北狄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在容昭登基八年后再度悍然犯边。

这回北狄倒也没想像于胡烈那样大举入侵、攻城略池,而是打着快速劫掠的主意,抢一笔就跑,岁供自然也顺理成章不再给了。

这样的快速劫掠大启这边抓不住,但又只是小规模侵扰,想来大启也不至于上来就大动干戈。到时候北狄就可以一点点试探出大启如今的态度、战力,进而决定是否可以更进一步。

只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北狄的意料,他们刚抢了几个大启的村子,大启就迅速集结起了十几万大军,直接往北,朝北狄王城攻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