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苏轼居然被称为圣人?(第2/5页)

很多人都在学着哼唱这首词,连小孩都不例外。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没有人没听过。

苏轼的词以另一种姿态在无数时代重新活过来。

很多文人也生出了向往之情,不得不说,他们好想成为苏轼的弟弟!

能有一个大诗人哥哥,就能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里,可以搭名留青史的,顺风车,太爽了!

曹操的儿子曹桔望着天幕,心中触动不已,看向自己的哥哥:"阿兄,你我二人都擅长诗文,也是一母

同胞,而且不曾分离,和苏轼兄弟二人何其相似?”

“我们俩的兄弟情会不会也变成一桩千古美谈呢?”

曹植给他哥哥写了无数诗,简直是大写的兄控,目前曹丕还没有称帝,他们两个关系还算不错。

曹丕冷眼看着兴奋的弟弟:“比起我们的兄弟情,你和你嫂子的名气才更高吧?我记得那李商隐可是直接用了你们的典故啊。”

曹植:“……”

这天还能不能继续聊了?

曹植心中不满,撇过头去,不想说话了。

真是羡慕苏轼兄弟那么和谐的兄弟情啊!

人人都在羡慕苏辙有个好哥哥。因为只要去了解《水调歌头》,就避不开苏轼的弟弟。

苏辙望着天幕,有些惆怅,哥哥写《水调歌头》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可感动之情依旧盘旋在他的心头,至今没有散去。

苏轼是在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碰上了张怀民。

这个时候,他的弟弟苏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官。或者说,从前是,但是苏撤放弃了。

在乌台诗案之中,苏辙主动提出要交出自己的盲位,替哥哥赎罪,所以也被牵连,如今正在江西当盐税小官。

妻子史氏看到苏轼所站的高台的名字,微微睁大眼睛:“夫君,我记得这名字好像是你取的。”

人们都说苏轼深情,其实苏辙更深情。宋朝官员纳妾养歌女成风。可苏辙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从来没有纳过妾。

苏辙颔首:“我曾经在密州找到了一个废旧的高台,取名超然台。兄长从杭州到密州当官,其实也是想跟我近一点,共赏超然台的风景。

结果那年中秋,我们同在山东,他在密州,我却在济南。

所以兄长只能独自写下那一首《水调歌头》。"

妻子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因为苏辙向来寡言少语,非常沉稳,很少如此情绪外露。

妻子惊讶地说:“原来如此。那这首诗怎么不多写一点你呢?只有序里面写了一句兼怀子由。”

苏辙被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不止。

我们兄弟曾经在一个雨夜,一起读韦应物的诗词—————————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我

们二十三岁之前从未分离,便许下愿望以后也要对床眠。”

“因为我不在,没有办法对床眠。所以哥哥写下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妻子恍然大悟,为他们的兄弟情谊动容:"原来如此,不知道你兄长他现在在黄州怎么样了?"

苏辙看着天幕上演员轻薄的单衣,有些触景生情:“他在黄州几乎没什么俸禄,要靠种田来养活一大家子。我上次去看他们的时候,见他们穿得非常单薄,我们寄点银两和衣服过去吧。"

贤惠的妻子自然没有说不,答应下来,笑着安慰道:“想他了是吗?他都说了,但愿人长久,干里共蝉娟,你们即使不在一个地方,一起中秋看月亮也算团聚啊。”

苏辙陷入沉默。

之前的中秋节,他哪里有看月亮?

凭哥哥这拉仇恨的能力,难保不会再来一次乌台诗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夜晚都在挑灯夜读,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唉,他太难了。

【这些年,苏轼在杭州修建河堤,在密州治理蝗虫,在徐州治理水灾,政绩非常好,于是就被他的政敌所嫉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