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生(第2/8页)

92.国民党无疑有好故事,但共产党的故事肯定更好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一个一个的目标在发生改变。

在四渡赤水之后,红军把目光放在了黔西南地区,就是贵州的西南部,但是红军还没有到,滇军就先到了。

后人现在看四渡赤水,感觉那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伟大从来是以苦难为代价的。中央红军在这几个月里,时而东,时而西,忽而北,忽而南,无定向转移,从建立黔北根据地开始,到川西北,几次预言的根据地都没有建成,赤化四川、赤化贵州的设想,也都没有实现。四渡赤水之前,原来曾在扎西、遵义招募过几千个新兵,使湘江之战的损失得到一些弥补,红军得以喘息。但是过金沙江之前,红军的人数已减到2万余人。

86 000红军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红军减到3万余人,减了大半;四渡赤水之后,到过金沙江之前,红军人数又减一半,减到了两万人。这是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一直到了1935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占领川西,消灭敌人,建立川西根据地。这时候红军的战略方针再次出现重大的转变。从江西出发就不断寻找北上的途径,一直走到了西南边陲,终于找到了北上的途径,就是突破金沙江,北渡大渡河。这是红军历尽了艰难困苦后的选择。

而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召开两河口会议。一、四方面军讨论会合之后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采纳了周恩来所提出来的赤化川陕甘的提议。会议记录在最后写道:全体通过恩来的战略方针。

赤化川陕甘,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北上的问题。这是第一次非常明确地在中央会议上记录下来。但是到了9月,由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及一方面军的一部分,独自南下,毛泽东则率领少部分人北上。

发生分裂之后,北上的中央红军召开俄界会议。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讲,我们本来应该像恩来建议的,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但是,现在只有一方面军的主力北上,只剩7000人,人数太少,那么现在怎么办?毛泽东讲,现在建立川陕甘苏区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往东发展。这是俄界会议的决议。

俄界会议的决议实际上把两河口会议的决议又放弃了。

确定去陕北根据地的会议,是9月27日的榜罗镇会议,榜罗镇会议之前,毛泽东查阅缴获的当地邮局的报纸,通过报纸上阎锡山的讲话,终于发现: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毛泽东看了消息之后,迅速地修改了在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的设想,提出到陕北去,在陕北建立根据地,保卫扩大革命的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的革命。

回顾整个长征过程,可以看出来,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不断转移,从最初考虑到湘鄂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区,到遵义会议的川西北,到扎西会议的云贵川边,到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到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为陕北。这是红军的队伍,一路硝烟,一路烈火,撞得头破血流,最后终于在夹缝之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根据地。红军长征一年来,经过无数牺牲奋斗,和不懈地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

所以说,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要到陕北建立根据地,是历尽艰难,经过无数牺牲,不懈地实践和探索,最终在不断地选择变化之中,完成了最终的战略目标选择。而在脱离了根据地一年后,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