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民族和国家(第2/4页)

那些来自大明的众多移民,在最初的三年服务期内,大部分人都会集中于各地府县所建立的屯殖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生活,统一耕作。在这期间,移民部和文教部的官员、书吏们会尽量教授他们标准化语言。虽然不指望能尽数纠正他们的语言和习惯,但多少能规范他们的语言交流方式,为以后适应新的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而那些来自大明的孩童和少年,以及在汉洲本土、海外领地出身的第二代,这才是齐国着力培养和塑造的“新国民”,他们不仅对齐国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而且在经过三到六年的基础教育后,会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最终成为齐国未来的中坚力量。

傍晚时分,一群欢快的孩童离开学堂,彼此打闹着,嬉笑着,朝城中各自家中奔去。在途径广场时,却见众多居民驻足在那里,正在神情肃然地仰头目视每日例行的降旗仪式。孩童们立即停止了嬉闹,按照学堂里教导的行为准则,纷纷也肃立在现场,行注目礼。

升降国旗,十余年前便已在齐国各地府县政府机关形成惯例,并由各地驻守的宪兵、陆军官兵,或者武装警察、乡兵举行一定的升降旗仪式,以此来加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至于升国旗时所奏国歌,赫然就是剽窃后世的某义勇进行曲,只不过,一时间没有符合这个时代的填词,便只有乐曲。

广场上举行的降旗仪式,因为没有奏国歌,所以没有升旗时的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显得有些安静。不过,由十数名武装警察组成的仪仗队,不论是步伐,还是气势,还是让在场观看的民众感到一丝震撼,也让所有人的心神为之一夺,一种莫名的情绪油然而生。

“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去当警察!”一名六岁的孩童看着那队警察仪仗队把降下的赤色黄龙旗整理好,然后迈着整齐的步伐,朝县政府大楼走去,不由带着万分羡慕的神色。

“当警察有什么意思?”另一名壮实的孩童说道:“我以后要当军人,扛着火枪,挎着刀,为我们齐国去打仗,以后还要做个大将军!”

“我也要当军人。”一个消瘦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地说道:“我要参加海军,开着大船,把天底下所有的土人蛮夷国家,统统消灭掉。”

“……你们干嘛这么看着我?”一个明显欧洲面孔的孩童看着几个同伴突然都瞄向他,结结巴巴地说道:“我……,我又不是蛮夷。……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长大,我……我是齐国人!”

“……我也不是……蛮夷。”另一个有着汉洲土著面孔的孩童畏缩地说道:“我……也是齐国人。”

“哼,林狗儿,你现在连二十个字都写不出来。而且,都两个月了,连拼音也没学会。你就是蛮夷!”

“我不是……蛮夷……”那个叫林狗儿的汉洲土著孩童怯怯地辩解道:“先生说了,我们都是齐国人。那些外国人,才是……蛮夷。”

“可是,你跟查海贵两人,就跟我们长得不一样。”

“我父亲是王国的海军军官,一直都在为我们齐国打仗。”那名欧洲面孔的孩童仰着脖子说道:“我虽然跟你们长得不一样,但我以后也要加入海军,为国献身。你们凭什么说我是蛮夷?”

几个孩童闻言,顿时露出一丝敬仰的神色。

“你爹是海军,家里有没有军帽?到时候,带出来,给我们一起耍。”

“你爹是军官,那一定有指挥刀,能不能偷出来,让我们看看?”

“……”

“这些……,我家里当然有。”那个欧洲面孔的孩童自得的说道:“待学堂里休学日时,我从家里带出军帽来,让你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