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势崩(第3/3页)

于是,一些忠于我大清的八旗将领,随即率领各自兵马也跟着杀出城去,循着穆里玛的方向就追了过去,试图在路上能拦阻或者击杀这些大清叛逆。

而剩下的一些将领,眼见着城中的大军主力陆续杀出城去,使得整个徐州城没剩多少兵力可以守城了,便生出了别样的心思。有带着辖下兵马跟着冲出城去,朝北方奔去,也有各自约束兵马,静待“不可言之事”发生。

王尚礼得知清虏这些消息后,狂喜不止,清虏内乱,这可是北伐中原,驱逐鞑虏的天赐良机!

于是,他一面整顿兵马,准备一路迅疾北上,试图一鼓作气凿穿山东,兵临河北,威胁京师;一面派出报捷使者至南京,请求秦王增派更多的兵马,扫荡河南、江淮,确保他的两翼安全。

清虏徐州大营的突然崩溃,让后方的山东地区根本来不及任何反应。王尚礼领精锐兵马三万,先是兵不血刃的攻克沛县,再三日奔袭鱼台县,旋即而克。随即,大军兵临济宁。

原本以为这座运河上最为关键的重镇,会给明军以强有力的阻击。但未曾想到,十余日前途径此地的穆里玛竟然带兵劫掠了整个城市,对该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明军杀来时,阖城悲愤的济宁城军民干脆利落地直接举城投降了。

王尚礼根本不在济宁丝毫耽搁,在留下千余兵马驻守此地后,直驱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

明军在此苦战两日,付出千余伤亡,最终拿下东昌府,斩清虏守将、八旗镶蓝旗副都统厄岱春,毙伤俘清军两千余。

攻下东昌府后,王尚礼便有两条攻击路线,一是,继续向北突进,往攻德州;二是,转向东北,进攻济南,拿下这座山东省的府城。

思虑再三,王尚礼决定先行往攻济南,占领这座极具政治意义的重镇。

9月10日,明军杀至济南,随即发起猛攻。但狂飙突进的明军未曾携带火炮,在附蚁攻城数日后,付出两千余伤亡,仍未能撼动济南城防。

无奈之下,明军暂时停止了攻城,等待火炮从济宁慢慢输送至此,再行攻击。

尽管明军暂时顿兵于济南城下,但他们这般长驱直入,如此迅捷地杀入山东腹地,还是将齐国驻大明的军事参谋团给震惊得无以复加。

尼玛的,这明军什么时候变得这般强大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连续攻克徐州、济宁、东昌府等数座重镇,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杀到了清虏腹地。距离清虏统治核心地带-河北地区,仅一步之遥。

还有就是,清军怎么会如此拉跨,数万八旗精锐,难道都是泥捏的吗?预想中的两军激烈碰撞厮杀,根本就没出现过。

面对这种情势,齐国驻大明的军事人员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军情推演,他们均认为,若是清军再不做出调整,进行一番强硬反击,遏制明军的汹涌攻势,清虏有很大概率会再丢掉山东。如此,明军便可侧击河南,配合湖广地区的白文选部,夺取中原,继而与东路明军在河北会师,进逼京师。

这样一来的话,这清虏的情势将会变得非常危急,一个不好,就有可能被明军团灭于京师,或者被彻底逐出关内。

其实,在齐国军政官员心里,是不怎么期望大陆统一的。明清对峙,分立南北朝,对齐国而言,是最为有利的。只有这样,大明才不敢得罪齐国,并在一定程度上默许齐国大规模地进行移民。同时,两强并立的局面,也使得他们双方都无法专注于海上力量的建设,便于齐国控制大陆的对外贸易,攥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因而,齐国驻大明的军事将领在应对这种情势时,便产生了两种意见。一个是,对明军使绊子,延缓或者阻碍他们的顺利推进,给清军动员和集结军队提供充裕的时间;另一个是,静待明清两方的最终战争结果,若是清虏彻底败亡,则在关键时刻,联合云州、朝鲜,趁势出兵辽东,并将明军堵在辽西走廊。如此,给未来统一的大明,埋下一个巨大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