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立局(第2/4页)

“皇祖母,一个月前,那穆里玛贼子裹挟一万余叛兵进抵河间,虽然经过一番内部瓦解,招降数千,随后又经历了一场惨烈苦战,毙敌七千余,但我京中八旗部队也伤亡惨重。更为可虑的是,穆里玛、塞本得等为首逆贼领残兵数千,绕过易州,奔宣化而去。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必然是逃往漠南了。或许,漠南蒙古诸部就会因此陷入混乱当中。在这种情势下,我们是该未雨绸缪,提早做些准备了。”

“咱们退往辽东,那伪明就能放我们?”

“皇祖母,孙儿无能……”康熙脸上带着彷徨无措的神情,看着博尔济吉特氏。

“皇上呀,你可知道五十年前太祖皇帝时期(努尔哈赤),明军集结全国精锐二十余万攻我辽东(萨尔浒之战)。而我大清当时举国之兵不过六万余,但高皇帝临危不乱,以寡击众,先后歼灭明军三路大军,彻底瓦解明军的这次大举进攻,辽东攻守之势,也在顷刻间扭转,我大清基业就此奠定。皇上,你可觉得现在的情形要比五十年前,还要糟糕吗?”

“……”康熙摇摇头。

“崇德六年(1641年),明军集八总兵,十五万大军再攻我辽东。乳峰山初战失利,我大清兵马损失惨重,几至溃败。但太宗皇帝(皇太极)排除众议,决意围歼来犯明军。他不顾病体危重,带兵急援锦州,与明军在锦州展开对峙。此后,太宗皇帝指挥若定,以掘壕围困并断敌粮道之法,大败明军,一举摧毁了明军经营多年的宁锦防线,为我大清进取中原铺平了道路。皇上可觉得,现在的情形还比太宗年间还要恶劣?”

“……”康熙继续摇头。

“顺治五年(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山西姜瓖三地,先后叛清投明,天下局势为之崩坏,稍有不慎,伪明便有一举翻盘,恢复中原,将我大清逐出关内之势。然而,先帝可曾如皇上这般筹划迁都盛京,以避敌之锋芒举动?”说着,博尔济吉特氏站了起来,神色凌然地看着康熙,“面对这种情势,那还不是靠着我大清祖宗庇佑,君臣上下一心,以排除万难之决心,一一覆灭上述叛贼,最终稳定了我大清入关后最为艰难的局势。”

“皇祖母,孙儿……,孙儿愧对祖宗,愧对先帝。”康熙再次跪倒在博尔济吉特氏面前,涕然泪下,“孙儿无能,以至使我大清局势再复危局。”

“站起来!”博尔济吉特氏厉声喝道:“你是我大清皇帝,在面对这番危局之时,更应振作奋起,而不该这般如小儿一样啼哭示弱!数月前,你擒鳌拜,除奸党,拢贤臣,涤朝纲,是何等意气风发?伪明趁我山东地震之天灾,枉然兴兵,此无道之举。如今,我大清前线虽连遭败绩,丧师失地,损兵十余万,但还不至于弃中原不顾,而逃奔关外的时刻。”

“皇上呀,你现在是我大清的主心骨,且不可为一时之败绩,而失了锐气,丧了胆气,泄了志气。伪明虽然连战连捷,攻至河北、河南两地,看着气势如虹。但需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明军可以趁我大清天灾、内乱之机,暂时抢得先手。但我大清面对于此,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吗?”

“机会?”康熙怔怔的看着博尔济吉特氏。

“河北、河南两地,皆为平原之处。而我大清八旗最为善战之兵,是什么?”

“……是满蒙八旗骑兵?”

“明军长驱直入,后勤路线漫延数百里上千里,而中原地势平坦,可不就能任由我八旗铁骑纵横于其间。”博尔济吉特氏看着窗外,幽幽地说道:“而且,这距离入冬时节,可没多少日子了。”

——

10月16日,长山岛。

一间宽大的会议室里,十数名齐国军民两政官员和军官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主位的黄子加身上,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