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房地产”的春天(第3/4页)

“那些被烧了房子的人,现在住哪儿呀?”陆祥忠也停了下来,用半边衣服擦了擦脸上的汗水。

“好像是将城里的粮库和物资储备库给腾出了不少,给那些没地住的灾民临时周转。”

“我听说,官府还给每个灾民发了三块钱慰问补助。”

“何止补助?他们现在每天的饭食也是官府供应的。”

“想想三年前,北京大地震,受灾者数十万之多,哀鸿遍地,大秦朝廷何曾像齐国这般体恤灾情,给予百姓如此关怀。”陆祥忠叹了一口气,“灾后不到两个月,便进入冬季,以至于冻饿而亡者不计其数呀!”

“谁说不是呢?”张和荣朝地上啐了一口,“更可气的是,地震发生后,地方官府自己无法救助百姓,还禁止齐国人进入灾区,生怕将灾民给裹挟走了。要不是冬季来临,冻饿而毙的人太多,使得官府不得不将数万灾民转移到天津,交给齐国移民船只,说不定,咱们就死在了那里。”

“就是呀,到了齐国,那可真是活得像个人样了。不仅吃饱穿暖,每月还给发下银钱,这日子搁着以前想都不敢想!”

“哎……,怎么一个个都停下来了。”一名年轻的工程学徒走了过来,大声的呵斥道:“不知道这个工程特别赶时间吗?都不要偷歇了,要是误了今日的工程,就是点着灯搞通宵也得做完!”

众人听了,不敢再歇,立时抓起工具,重新忙碌起来。

姚基平作为一个工程学徒,对工人们的恭顺态度非常受用,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权威感。他一边在工地上仔细巡视,一边拿着画板记录工程数据和进度,准备在晚餐时,向师傅汇报,以期得到具体的指点和教导。

总的说来,在齐国,不管是建筑师还是工程师都不是很注重他们的后辈所接受的大学或专业学校中所得到的培训。建筑业是一种非常讲究实操的行业,虽然在大学或专业学校里,会讲授原理又讲授设计。但年轻的工程师在培训结束时,一般并没有得到任何商业或职业方面的实际经验。

那些渴望从事这一职业的年轻人只能与一位已经有成就的工程大匠签约作为学徒。在某些地区,甚至还需要付费且不拿工资。他通常是从拿工资的那些助理匠人那里学习他能学到的东西,并偶尔得到大匠的零星指点。

他所有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主动精神,在工地上需要睁大眼睛看,伸长耳朵听,并在业余时间努力消化和吸收学到的各种专业技能。这些敏锐、勤奋的学徒在处理重要而又具体工作的场所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要在学徒生涯结束时证明他自己值得被正式雇用。

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并且在社会中联系很广又不缺资金的话,他就能合伙入股或开设一家自己的建筑商社,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也不是太过虚幻的妄想。

目前,一些眼光敏锐的商人,已经从城市化的汹涌进程中,嗅到了浓浓的商机,准备打破几家政府控股的建筑商社的垄断地位,纷纷集股合资,要进军“房地产”行业。

十几天前,建业城召集了数十名具有深厚实力的商人,针对城市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进行了一场投资说明会。政府将为有志于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商人(商社)给予金融和政策两方面的扶持,以此鼓励商人们大胆投入,增加城市住宅房屋的供应量,改善和优化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

姚基平的师傅昨天还曾断言,齐国的建筑业在未来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满足基本居住需求,逐步过渡到全面住宅改善阶段。

乡村暂且不论,那里仍旧存在大量的土坯房,甚至是木屋,这都需要进行进一步升级和改造。而城市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以及家庭子女的增多,使得住宅面积的变得狭小逼仄,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