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齐国人的“善政”(第2/4页)

面对诸多困难,希望能继承奥朗则布的遗愿,重振并恢复昔日帝国辉煌的帝国皇帝沙·阿拉姆一世,却囿于财政窘迫,多方掣肘,空有满腔抱负而显得有心无力。他在德里的红堡中,曾无数次咒骂齐国发动的无耻战争,痛斥几个兄弟不顾大义的叛乱,以及对各地总督阴奉阳违的行径而咬牙切齿。

面对事实上已处于分裂状态的帝国,沙·阿拉姆一世的内心深处感到痛苦不堪,历经数代帝王的开拓和进取,在父亲奥朗则布的手中,莫卧儿帝国的辉煌才达到了极致,领土更是扩张到先辈未曾抵达过的边界。然而,如今帝国却将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这对一个帝王而言,是何等的悲哀和痛苦。

作为印度驻屯军中的一名普通小军官,亚沙斯维·贾伊斯瓦尔是根本体会不到莫卧儿帝国皇帝的悲哀和痛苦,当他领着所属的小队士兵,将无数想进入莫州境内的莫卧儿难民死死挡在边界线之外时,却感受到一种深深地无助感,以及一丝的悲凉。

从今年二月起,古吉拉特、拉贾斯坦、信德等几个地区便陆续出现数十年未遇的干旱灾情,直到八月,尽管期间下了几场小雨,但对严重的旱情没有起到丝毫缓解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大规模的农作物将会大概率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一场浩大的饥荒不出意外地即将到来。

当六月夏收过后,各地小麦的收成惨不忍睹,产量不到正常年份的十分之一。别说无法完成各地政府和柴明达尔(印度对一种土地拥有者的称谓)赋税和地租,就连供给普通百姓所存活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所剩无几。

逃荒,寻找一个可以乞食的地方,便成为灾区民众唯一的选择。数十上百万饥饿的灾民陆续涌向德里、马尔瓦、哈利亚纳、旁遮普等没有灾情或者灾情较轻的几个地区。在无尽的荒野上,到处都是逃难者。他们一贫如洗,身无长物,顶着烈日,拖着虚弱而疲惫的身体,奔向一个个希望之地。

作为已经被割让给齐国的卡提阿瓦半岛,同样也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但数年前,齐国人驱使大量莫卧儿军俘虏和当地民众修建的众多水利设施却在这场旱灾当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旱情严重,影响了粮食的总产量,但整个收成好歹也有正常年景的五成,勉强饿不死人。

可能是为了彰显齐国统治的优越性,更是为了邀买当地人心,该地的齐国总督不仅从府库中取出积存的粮食赈济受灾百姓,而且还从南方运来了大量的稻谷和玉米,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给予受灾民众施以粮食补助。开挖水库、兴修引水沟渠、建设港口码头、搭建桥梁、修筑公路……,甚至还对境内的许多城镇开展大规模的公共建设。

齐国人将整个卡提阿瓦半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几乎让境内的四十多万百姓无一刻得闲,榨取着他们最后一丝精力。但是,通过这种大规模的以工代赈活动,这里的百姓奇迹般地没有饿死一个人——当然,那些劳累过度而病亡的人不在统计之列。

临近的古吉拉特、信德两地灾民闻知后,遂调转方向,朝着卡提阿瓦半岛涌来。

在七月间,对于陆续涌入的数千上万灾民,当地的莫州总督府并没放在心上,甚至还巴不得多增加一些丁口,以便后续更好地开发莫州,进行更大规模的地方建设。

谁想到,到了八月,蜂拥而来的饥民与日俱增,规模超过十万人,边界附近的同安、永登(今印度莫尔维市)、石泉(今印度林布迪市)等县镇到处挤满了灾民,几乎要将地方府库存粮耗尽。

莫州总督罗世宇当即下令,出动驻屯军,封锁边境,禁止莫卧儿灾民继续涌入齐国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