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4/5页)

花滑馆这里的教练和编舞也抓着苏凉跟他讨论——为什么这里用转三会更合适?同样的动作分数,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更困难的这个而不是选择相对简单的这个?

其实在跟苏凉多聊几次之后,这些教练也明白了,苏凉之前也跟他们说过《萨洛夫幻想曲》和《木偶之歌》的编排方案和思路。

但是今天再这样细节地讨论了一整天下来之后,他们对于苏凉的思路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分数和技术难度的排布之后,接下来苏凉的思考方式就是:技术动作服务于情感和美感上的艺术表达。

在今天的沟通过程中,苏凉许多次地提到了‘难性美’。

花样滑冰的表演过程中,这种难性美感正是体现在每一个花滑动作的‘难度+美感’的呈现上,在冰面上滑行、跳跃、旋转的难度以及其中配合音乐、舞蹈动作所传递出来的对艺术和美的呈现,正是花滑的关键。

过于的华国队固有的思路里,还是将花滑的竞技性排在首位,这也是教练们在对选手进行训练时的倾向性根源,也是导致目前华国花滑选手们艺术性普遍不足的根源。

正是因为对于竞技性的过度看重,在训练过程中,对于选手的跳跃、旋转等技术动作,教练组都会抓得比较紧。

只看华国队之前退役的两位前辈都具备四周跳能力,完全达到了当前国际上一线水准的跳跃能力就知道。

也就是花滑队的总教练梁华生始终不停地在强调滑行基础的重要性,否则目前国家队内的训练方向,恐怕也还是强跳跃性质的。

也是各种综合原因的存在,导致了过往华国花滑编排节目时的一些倾向和弱点,有些甚至都不好说是纯粹的弱点,而是干脆就是教练组当初不够重视。

一天的编排讨论下来,苏凉也说得有些口干舌燥了起来,众人正缓了一会儿呢,就见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蹲了胡侃他们几个人在。

其实胡侃从中午的时候就已经到了花滑馆这里,他们中午原本先是去的速滑馆,结果速滑馆里没见着苏凉,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苏凉恢复性训练期间,上冰训练的时间也很少,这会儿人在花滑馆呢。

胡侃他们也是知道苏凉被聘为花滑队特殊顾问的,但是听说苏凉从上午就被花滑队的总教练请走‘指导教学’,多少也还是有些惊讶——上午就去了花滑队?那这会儿都下午训练的点了呀!

于是他们迅速地摸到了隔壁的花滑馆,一看——嘿,苏凉还真在花滑馆这里?

不仅是在,而且是被花滑馆这里的教练组给包围了,里一层外一层的,都在听苏凉做讲解呢。

胡侃几人还是第一回见这阵仗,感觉花滑队的那些教练恨不得人手一个小本本,专门盯着苏凉听他讲话,然后手里唰唰唰地记笔记。

还有夸张的,花滑组这里为了记录选手的表演,边上是有两台摄像机的,其中一台干脆被对着苏凉的方向拍了起来,把苏凉介绍的各种内容都全部记录在案了。

进了花滑馆之后,胡侃几人可算是面面相觑——都说苏凉在花滑队这里做指导,之前他们还觉得应该夸张了,现在一看,哪里是夸张啊?之前短道速滑那里的人跟他们说的还保守了不少呢!

于是在教练们疯狂用手里的小本本记笔记的同时,胡侃他们也开始灵感狂涌,也拿着手里的素材记录簿疯狂地记录了起来。

***

当天下午,冰雪王国花滑版块,先前爆料过的冬训中心工作人员又冒出来开了个帖子。

主题:【苏凉今天一天都泡在了花滑馆。】

所有花滑的冰迷看到这个标题都是一愣——怎么回事?苏凉在花滑馆泡了一天?难不成他要转项目到花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