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第4/5页)

段书记话音一落,下头大队长们不禁哗然。

四百头猪啊,那是什么概念,比现在的县养猪场的猪都多!

那得是啥规模!

众人忍不住议论,追问——

“书记,咱们公社能养起吗?”

“书记,咋养啊?”

“书记……”

二十个人,这一句那一句,这屋子就仿佛有上百只鸭子。

程干事出声叫大伙儿安静:“先听段书记说完。”

一众大队长纷纷停下,灼热地望着前排的段书记。

“养猪这个事情,对咱们整个公社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会给更多的农村闲散人员提供劳动岗位,会给社员们创收,会带动公社的经济……是必须要做,也必须要做好的。”

“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公社也不瞒着大家,公社向信用社贷了一笔款,用于养猪,已经在走流程,到账后就会投入使用。”

段书记说出金额,各个大队又是一阵吸气。

照比当初集体买农机,当然是少很多,可是那些钱是他们自个儿的,现在贷的款,是公社欠的。

这么一大笔欠钱吊在头上,众人心理压力巨大,满脑子都是“还不上咋整”。

赵新山只刚听到的时候惊讶了一下,后面就淡定了。

实在是虱子多了不怕痒,债多了不愁人,赵村儿大队欠着欠着,都习惯了。

而且这钱整着听挺多,分摊到各个大队头上,其实也没多少,反正比赵村儿大队欠的钱差远了。

段书记让赵柯对众人解释,她说的也是这样,“养猪的收益不需要我多说,哪怕不是卖给肉联厂,也是一大笔收入,而这个合同到手,只要我们养出猪,收益是肯定的。既然只要敢干,就能为集体创造收益,不干,红利就要白送给别人,双山公社就会错失先机,损失的不止是当下的一笔钱,还影响未来争取权益。”

“公社知道你们担心风险,可农民靠天吃饭,一样有风险,风险还几乎没办法预估,但养猪不一样,我们尽心养,收益可观,风险可控,就算有一些意外情况,难道还比天气更多变吗?”

种地根本没办法旱涝保收,增收的事儿,没什么需要多劝的,而且贷款也已经贷了,公社养猪这个集体事业势在必行。

背靠公社,赵柯没像当初劝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那样,极尽口舌,简单解释之后,就继续往下说。

“为了节省成本,节省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笔钱,公社打算将各个大队分成几个区块,几个临近大队一起建一个小型养猪场,至于哪几个大队合建,养猪场具体落在哪个大队,规模多大……这些细节接下来慢慢讨论。”

公社的合作社已经经过先期的磨合,有了初步的信任基础,利益绑在了一起,养猪也是对各个大队都有益的事,大伙儿知道公社的态度,接下来当然要努力为自个儿大队争取。

就像先前段书记说的,养猪还提供着工作呢,饲养员辛苦是辛苦,那也能当个铁饭碗。

公社拨款,谁都想多养,别的大队多养,自个儿大队就少养,一时间争得不可开交。

赵村儿大队坐拥一百多头猪的养猪场,条件和实力摆在那儿,不可能再去跟其他大队合一起养猪,自然不在争抢范围内,赵新山老神在在地坐在喧闹之中,很有一种岿然不动的大将风范。

这个情况,公社前几天开会,有所预料,赵柯及时说明:“按照合建养猪场的几个大队的人口比例分配,公平公正。”

程干事又在一众大队长要争合建大队数量之前,展开了双山公社的地图,各个大队的远近一目了然。

为了避免争吵,公社早就有初步的划分,且相当严谨,精算到平均距离,排除赵村儿大队的养猪场,最后划分出四个区块儿分三百五十头猪。

赵村儿大队一百头猪,其他大队三百五十头猪,五十头除了保证损耗,还包括种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