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8.讨逆之战(第3/4页)

当然,除了道德因素之外,我们的军事实力确实也不够好,不光内战打得不激烈,对外的战争也打得很敷衍,英法联军来了也是一样,一场战役就打死了7个英军。我们打的最大的一场战役,就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发生的八里桥战役,僧格林沁率领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冲锋在前,一通乱打,结果才打死了12个英法联军。八里桥战役在法国也非常有名,因为法军统帅回到法国以后,被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总之,从晚清开始,我们的军队的战斗力就是这样,甭管打多大的战役,都打不死几个人。到了张勋跟段祺瑞开打的时候,军事实力差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段祺瑞完全没有要跟张勋死磕的想法。

段祺瑞对手下的军队下令说,如果“辫子军”投降,大家就不要打了,而且一定要保护好张勋的家眷,毕竟大家都是北洋的袍泽,不要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所以这场战斗,双方就是朝天放枪。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公使芮恩施在回忆录里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斗”,从早上开始,机枪、步枪和大炮的声音就像雨点一样,一整天下来,芮恩施估计至少发射了五千万发子弹,密集的枪炮全都朝着天上打。这么密集的炮弹,也不能完全盲目地朝天打,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张勋在南河沿的一座宅子。

张勋的这座宅子跟讨逆军的阵地之间隔了一堵大概两米厚的墙,滑稽的是,轰炸了一整天,这堵墙上都没留下几个弹孔,因为密集的炮弹全都瞄准了宅子的上空,莫里斯在回忆录里不无讽刺地说,今天最倒霉的就是飞过南河沿上空的飞鸟,它们一个都跑不了,两方的军队不停地朝天放枪。除了张勋的宅子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场,在先农坛,由冯玉祥率领他的第十六混成旅,从丰台赶到右安门,在右安门上借了四五十道绳梯爬上去,包围了先农坛,然后双方还是朝天放枪,两处战场都一直放枪,放到张勋这边没有子弹了,才出来投降。

鲁迅和周作人当时都在北京城内,他们两个人也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场“战斗”,跟莫里斯记录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放了十几个小时的枪。根据莫里斯的估计,这场“大战”打下来,讨逆军一共发动了六万人的部队,“辫子军”几千人,双方一共发射了几千万发子弹,最后的伤亡人数在25人左右。如果这真是一场激烈的战斗的话,老百姓早就吓跑了,结果全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跑出门来看热闹。著名的杨绛先生也出来看热闹了,当时她只有六岁,在他们家的一个阿姨的带领下,和一个外国友人一起跑出去看打仗,两边朝天放枪,就像放礼花似的,还挺好看的。

后来的直皖战争,是北洋的“二虎”打起来了,双方共计派出了20多万大军,结果也是一样,一共就打死了几百个人,直奉战争也是一样,光开枪不打仗。中国的内战是到了什么时候才开始双方真正拼命打的呢?就是有了所谓的“主义”之后,从北伐开始,国民党的党代表就开始宣讲要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唤起了所有人心中的热血,热血一旦上来了,就要真正跟对方拼命了,于是在北伐到武昌城下的时候,才会有血染着我们的旗帜,包括黄埔三杰之一的共产党员蒋先云等,也光荣地战死在北伐中。

总之,一直到我们有了“主义”,有了党代表,才开始有了流血和牺牲的内战。在那之前的五色旗时代,我们从来没真的打起来过,双方放完枪就算打完了,从来没有打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张勋被打败后,就带着财产和一众家眷回天津当寓公去了。张勋复辟的时候,黎元洪表现得还是很铁骨铮铮的,坚决不向张勋妥协,逃进了日本使馆里,以至于张勋还觉得日本人背叛了他,因为日本使馆收容了黎元洪。在过去的种种关键时刻,黎元洪其实都是不含糊的,一直到了张勋复辟,他才明白自己真的大势已去了,因为张勋是他黎元洪亲自召来的,还要靠被黎元洪免除职务的段祺瑞站出来力挽狂澜,所以黎元洪也跑到天津去当寓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