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旅张小波的《法院》体现的新型救赎观(第2/9页)

精神是有遗传性的,作家也不例外。但是这种遗传十分古怪,如果一个人意识(自觉或不太自觉地)不到那种基因,他就得不到那种遗传。张小波是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作家,他对于自我的挖掘是很深的。因为这种业已形成的习惯,他在下意识的黑暗领域里实际上每天都在与大师对话,这种天赋使得他一开口就能说出真正的寓言,并且是仅仅属于他个人的寓言。正如那些大师的文本一样,精神饥渴的读者也可以从《法庭》这样的文本中找到自己急需的东西,并顺着他的冥想思路去领略那些同质的创造,从整体上去把握人性结构的轮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读者本人也得开掘自身隐藏着的可能性,用反复阅读文本的操练来促使自我意识的产生。《法庭》正是适合于读者进行这种操练的最优秀的文本。

(二)自由之旅

有一位为病人治疗痔疮的名医,于某一天被一名女患者所敲诈,之后又被逮捕,被拘留,从此开始了与法庭打交道的恶梦般的生活,而最后又被莫名其妙地释放了。这是故事的梗概。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有极小一部分作家,他们不使用大众所习惯了的语言,他们也不讲述人人都听得懂的、表层生活的世俗故事,他们另有所图。张小波便是这类作家中的一员。一开始阅读我就为这篇作品那奇特的语感所吸引,我想,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会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因为底气不足而“露馅”呢?通过反复的阅读,从模糊到渐渐明晰,一个发光的结构终于在脑海里显现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个故事是如此的完美,切入的层次是如此的深,直抵人性的核心,而语言的运用又是如此流畅,充满了活力,无懈可击,丝毫不亚于那些经典的阅读给我带来的震惊。

踏上自由旅途之前的这位有点古怪的医生,其内心已经具备了成为自由人的基本条件,即,理想主义的人生观——这从他的职业与他敬业的态度上便已体现出来;自我分析的习惯;某种特异的冥想的能力——二十米开外便能看出人身上的疾患。然而真正的自由是一场非常残酷的生死搏斗,即使一个人具备了条件,他也得依仗于某个“陷阱”才会真正开始那种恐怖的体验历程。医生的陷阱正好出现在他所虔诚对待的职业上,一位女病人诬告他进行性骚扰,他被逮捕,对他的起诉开始了。

医生的意识处在暧昧的朦胧之中。从表面的意识出发,他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冤枉,觉得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意外,一个错误,法庭应该倾听他的抗议。然而就像鬼使神差一般,他在下意识里无缘无故地兴奋起来,竟如同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般,开始向自己的对头——法官侃侃而谈,像是倾诉衷肠,又像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揭对方的老底、威胁对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相互关系呢?如果我们将起诉看作人的潜意识的觉醒,将检察官和法官看作人对自我的自觉的制裁,这桩公案便可以从人性的根本的分析上来解释了。医生的兴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陷阱,这场同法庭的遭遇,实际上是他长久的渴望和追求的结果。此前,他表面看上去事业成功,生活如意,然而私下里他却过着一种阴暗的,不自由的生活。他看不到他的生活在深层次上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他不满意已有的生活;他要过一种本质的生活,他在为这种生活聚集能量;终于有一天,这种能量以“陷阱”的形式爆发了。

“法官在告别人世时会发现,他这一生中无所依托,其实只是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在一路上他感觉自己是被一个幽灵吮吸空了的……不能到达情人嘴唇的吻,他甚至连哭泣的力量都没有被给予过。法官是一个没有痛觉的人……一个坐在轮椅上日夜构思自己如何纡尊降贵、和大地亲近的人……”(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