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辗转中国艺术(第5/18页)

余秋雨先生说他非常喜欢东晋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札,也特别推崇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那种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随意与真情,使他的灵魂得到震撼。

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被认为是唯一能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人。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兼有行草,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的书法,号称颜体。颜真卿生于楷书流行之际,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颜真卿亦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余秋雨先生认为,书法史上流传很广的所谓“颜筋柳骨”,是一种很不准确的概括,因为颜真卿和柳公权不应该相提并论。颜真卿即便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处于领头的地位,除了王羲之外,第二名就应该是他了。而柳公权晚于颜真卿几十年,是学习颜真卿的。颜真卿雄沉千古,而柳公权只能说是骨架挺拔。余秋雨先生说,仅在唐代,能与柳公权比肩的人就很多,因此他认为,古人所说的“颜筋柳骨”,并不是对唐代书法的概括,更不是对中国书法的概括,而是对两个有上下承袭关系的同一种风格的书法家的简单比较。

余秋雨先生之所以对颜真卿的书法评价如此之高,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认为,颜真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发出了耀眼的光彩;颜真卿的楷书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的高尚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颜真卿一生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以至为唐王朝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岁的颜真卿便举进士,又擢制科,顺利踏上仕途。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挤,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世称“颜平原”,即由此而来。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余秋雨先生曾在一次访谈录中说过“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一定会比别的人丰盈而充满活力。”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反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壮怀激烈。他联络从兄、时任常山太守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积极相应,推举颜真卿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在反安禄山的战争中,颜家三十几人全部被杀害,颜杲卿、颜纪明均被安禄山用最残忍的方式杀害,割舌、剁手,身首异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的家族虽然为朝廷而死,但是朝廷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式和力量来纪念这英雄的家族。余秋雨先生说“在一个灾难的时代,中国的一个英雄的文化大师,带领着一个英雄的家族,走向了血海。这样非常悲壮的图景,在人类文化史上都少有!”多年以后,颜真卿为纪念侄子颜纪明而写的《祭侄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壮烈的豪放气质,被认为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后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帖》原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