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7 阿曼达(第2/5页)

我转过百老汇,准备去第四大街。红灯让我停在了鲍里街,这里的格林尼治村现在已正式变成了东村。艳阳高照,待在街角很热,没有车辆来往,我穿过马路。奥莉芙肯定从未冒险到这一带来。在她那个时代,一个中产阶级的女孩要避免去第八大街以南。下东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相当脏乱,名声不好,直到反传统的“垮掉的一代”出现,这里才慢慢变得好起来。到了60年代,人们开始把休斯敦大街以北的地区称为东村,房地产商把这里和浪漫奇特的格林尼治村联系起来,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鲍里街上现在拥有华丽的艺术博物馆和奢华的公寓大楼,这些房子贵得只有外国人愿意买。

我到了我的店铺所在的那条街,在绿树成荫的秀美街区之中。我的阿斯特坊古董衣店开在我住的那栋楼的一楼。阿斯特广场并不在这里,它在朝北的几个街区外,但我觉得小店的名字可以让人联想起约翰·雅克布·阿斯特——曼哈顿第一个千万大富豪,倒也不坏。

在这条简朴的街道上,还有一些小店,食物合作社、女士内衣定制店、理发店、一家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咖啡屋,两家百老汇流行戏剧小剧场,让这里充满生机。2002年,我住的楼下,靠街的二手唱片店关门了,我就决定把这个门面租过来。经营的知识我已经学了很多,管理过莫特街上的店铺,有机会做自己的生意,为什么不把握住,过过老板瘾呢?自从世贸灾难后,东村的租金已经大幅下滑,这使我以合理的价格,很容易就敲定了五年的租赁合同。联邦政府给我贷了一小笔款,帮助我把店面运营起来。

开店一年后,我发现收入状况要比我在莫特街的那家店差,没赚到钱,反而有点儿亏损。我的会计告诉我,店面有破产的危险。我的父母没有闲钱支持我,于是杰夫提议说,他每月给我点儿钱,弥补我开店的损失。保留这家小店,在我看来比自尊心更重要,我接受了他的提议。

到了第二年,店面的名声开始在街区树立起来。我换了一家供应商,能给我更好的商品价格,我还建了网站,在eBay网上在线销售。会计告诉我,现在收入渐长。杰夫还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我,我不反对他这样做,更有安全感让人感觉更好。我想,我以后会连本带利一起还给他的。

小店经营的第三年,我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医保不能支付这笔费用,所以我每个月继续拿杰夫给的支票。讽刺的是,如果我和这位已婚男士断绝关系,失眠症就不会困扰我,我也就用不着接受心理治疗了。

去年,我的生意越做越好,速达财务软件(QuickBooks)就可以帮我分析总结财务状况,不用再请昂贵的会计了,我自己就精通财务软件的知识。我仍然每月接受杰夫的资助。这已经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而不是经济需要。我喜欢被他照顾的感觉,即使我知道,他是有妇之夫。

有时候,我俩的这种关系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妓女。

另外,挂在店门口的招牌让我充满自豪:藏蓝的底色上面是白色的字母,阿斯特坊古董衣店。我现在从经济上和感情上都可以和杰夫一刀两断了。我会这样做的,很快就会的。

打开前门,我从门口的邮箱里取出几封邮件。又查看了身后办公室外的桌子,邮差会把包裹放在那上面。运气不错!应该祝自己生日快乐。居然有三个盒子:一个是妈妈发来的,一个爸爸送的,特别重的那一个来自亚拉巴马州,可能是几周前我一时冲动从eBay上买的东西。我分两趟把东西搬上楼,开着门,把包裹都堆在大厅地板上。

通常,我住的地方总是乱糟糟的。太多的二手家具,从跳蚤市场淘来的各种收藏品,各式针线活,需要缝缝补补、大包小包店里的衣服。我把空调打开,好奇那些没有空调的人在这么热的天是怎么活下来的。想想看,一百多年前,一大家子人得挤在小小的单间公寓里。我读过19、20世纪之交漂洋过海来美国的移民被迫求活的故事,去果园街看过移民公寓博物馆,看了刘易斯·海恩和雅克布·里斯当年拍摄的下东区照片:父亲坐在缝纫机前,母亲和孩子在做手工花,寄宿者躺在地板上睡觉,更多的人挤在逃生梯上。我从来没去过自家的逃生梯,窗户门很难打开,现在的逃生梯如果有人站在上面,很可能会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