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弹性,决定沟通的可能(第2/4页)

可是就像我们说的,人在对话时最麻烦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的脑子动得比嘴快。所以才说了一半,爸妈的大脑就不耐烦了。而当父母觉得小孩接下来无论说什么,都只是为了要帮成绩不好找借口的时候,他们亲子之间就很难有真正的沟通可言。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沟通时,会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你等一下,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没有弄懂我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其实是很少见的。我们都是一边听对方说,一边在预想:你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对话,都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而那个正在跟我们说话的人,他其实只是个道具,负责“扮演”某个正在指责我们的角色、正在推卸责任的角色、正在提出要求的角色、正在炫耀他自己的角色……但是,这很有可能并不是对方真实的样子。

总之,我们的大脑对理解的需求大于对沟通的需求。我们很容易臆想出对方的意图,但却很少真的在意对方的意图,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无论对说的人而言,还是听的人而言,这都证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孤独。

+•延伸思考

什么是情商高?很多人认为沟通时应该“对事不对人”,但事实上,“对人不对事”才有可能做到深度交流。

对事不对人的时候,我们会一直在想:“你现在跟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你”不重要,“什么意思”才重要。我们会一边听一边想:“你是不是要告诉我这个……你是不是希望我如何如何……”这时,我们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对话。

而对人不对事是指,比起“事”,我们更在乎“人”。不预设你的任何意图,而是关注于跟你的沟通,通过交流一步步了解你在想什么、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此刻有怎样的感受。

我理解了不等于我同意了

你越争执,

对方的意见就会在冲突中变得越极端,

而且越坚定。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亲密的人之间,讲起话来多半都口无遮拦,特别容易脱口而出一些难听的、刻薄的话,让我很难受。这种时候,我要怎么跟他沟通呢?

常见的做法:表示反对,进行反驳。

更好的做法:表示“我不同意,但我能理解”。

?•为什么要这样说

当双方意见不一,或是一方说了很难听的话,如果你坚持要分对错,那么你越争执,对方的意见在冲突中就会变得越极端,而且越来越坚定。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冲突自然就越来越激烈。

而有一种沟通方式,既不需要你委曲求全,又可以防止争执越演越烈,那就是跟对方表示理解,但是要强调“我理解了不等于我同意了”。

表示不同意很容易,但是表示理解又不同意则需要技巧,具体有两个步骤:(1)善意解读对方的话,问他:“我确认一下,你是这个意思吧?”(2)假设一个恶意的解读,再问对方:“你应该不是这样想的吧?”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认为“女主内男主外是天经地义”,而你与他的看法不同,如果采取直接反驳对方的方式,说:“我不同意!女生凭什么只能待在家里!现代女生也是很优秀的!”不仅不能改变对方的想法,反而可能引发一场争吵,甚至让本来有理的你,显得“无理”和“无礼”。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通过“我理解了不等于我同意了”这个技巧,使得对方的态度在不知不觉间往中间靠一点。具体的说法可以是:“我确认一下,你觉得男女有别,女人有女人应该做的事,而男人则有男人应该负的责任,对吧?所以,我想你的意思应该不是说,女人比较没用,所以只能待在家里,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