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王谢堂前飞凤凰(第4/5页)

赵师点头,带着王怜花往里面走。虽然来过好几次,但每次见都有新收获。此时的窑并不像王怜花印象中烤鸭或者烤面包那种圆顶窑,上头一个大烟囱。而是依地势而建造,随着山坡的走势,倾斜建造。烟向上走、气随烟升,这样的窑升降温度都快,可以快速烧成还原气氛。因窑身宛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还得了个响亮的名号“龙窑”。

龙窑就是一个长条,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窑头为火膛,用来点火;窑室放置待烧的器物;窑尾为出烟口。窑的两侧筑有窑墙,墙中开窑门,用来装窑、出窑。窑的两侧各开有一排柴孔,用来分段添加燃料。走到窑头就是参观者能到的终点了,前面都是密封的,去也看不到什么。

“这一炉刚开始烧,明公往上走也看不出什么。”赵师傅淡定站在窑口,不再往里带。若要给他演示则要开炉,不在固定时间开炉,这一炉瓷器就算毁了。

跟在一旁的卢钊简直为主公手底下这群不会说话的人操碎心,你就不能说为了主公的安全,不往里走吗?这话听着是怕主公坏了瓷器,是吧?是吧!

王怜花十分尊重技术人才,就在窑口看着窑工把木材投入柴孔,笑问:“之前送来的石炭没用吗?”

“在新建的窑炉试验。温度还不能拿捏准确,不敢作用在正烧制的窑炉上。”

王怜花没看到瓷器,不过看到了窑工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模样,心里也踏实了。

赵师傅把他领到主院客厅,拱手奉上一份图纸:“明公给的石炭,烧出火焰更明亮,温度更高。龙窑不能经受,在下有个想法,想改建窑炉。”

“这可是一大笔钱啊,现在不烧得挺好吗?”卢钊被王怜花安排管着一部分财物,一听要投钱就头大。之前两年瓷窑作坊一直亏损,好不容易见了成效,这家伙居然又要钱,他哪里是烧瓷的,他是烧钱呢!

王怜花摆手,让卢钊先别说话:“有多大把握成功?”

赵师傅老实摇头:“没有把握。”

“要投多少钱?”

“一年至少百金。”

不等王怜花说话,卢钊已经惊声问道:“百斤?百斤铁?百斤铜?不至于是金子吧?”

赵师傅沉默,王怜花也沉默,卢钊叫了起来:“主公,这可不行。现在瓷窑不是烧得好好的吗?衙门可没有余钱,您新征了五百衙役,衣食住行都是衙门掏钱。还有自北方越过边境而来的流民,按照之前推行的法令安置,免费发的耕牛、良种和犁,已经是会稽老家支援。还有这每日来往的船队,也是一大笔开销。您又不收停泊税,上哪去弄钱啊!”

“你还想着收码头税呢?不是已经收商品税了吗?怎么总不忘这一茬。我还有来船队,不是挣着钱吗?”

“可你花钱比赚钱快啊!”卢钊委屈死了,他留在主公身边是为了学神仙术,现在神仙术没学到,反学了一身市侩。他也不想啊!可晋兴人少,什么人都要顶上用,他好好一个修仙之人现在天天扒拉算筹。

赵师傅沉默,半响才道:“可以加修几座如今样式的窑炉,只是如今制式的窑炉不能适应石炭火力。若论对火焰的控制,还是石炭更有,石炭早晚要取代柴薪。若是研究出石炭烧制最合适的配比,这些新建的窑炉都是要拆的。”到时又是浪费,就成了明公口中的重复建设。

“为什么要拆!现在不挺好的!”卢钊不明白,现在的瓷器已经很白净了,先前试探着送到胡商手里,那些胡商倾家荡产也要买,他们太知道胡人王公的喜好,这些白瓷就是为他们而生的。

赵师傅沉默,他必生心愿是烧制更好的瓷器,可他也知道烧制瓷器太费钱。若非如此,他怎么会离开家乡,流落晋兴,险些饿死。明公于他有知遇之恩,他也不能耗费太多钱财,拖垮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