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第3/4页)

二人还了茶钱,正欲起身,只见茶博士指道:“几那赵秀才来了!”苗太监道:“在那里?”茶博士指街上:“穿破蓝衫的来者便是。”苗太监教请他来。茶博士出街楼着道:“赵秀才,我茶肆中有二位官人等着你,教我寻你,两次不见。”赵旭慌忙走入茶坊,相见礼毕,坐于苗太监肩下,一人吃茶。问道:“壁上文词,可是秀才所作?”赵旭答道:“学生不才,信口胡诌,甚是笑话。”仁宗问:“秀才是成都人,却缘何在此?”赵旭答道:“因命薄下第,羞归故里。”正说之司,赵旭于袖中捞摸。苗太监道:“秀才袖中有何物?”赵旭不答,即时袖中取出,乃是月样玉柄自梨扇子,手捧与苗太监看时,上有新诗一首。诗道:

屈曲交枝翠色苍,困龙未际土中藏。他时若得风云会,必作擎天白玉粱。

苗太监道:“此扇从何而得?”赵旭答道:“学生从樊楼下走过,不知楼上何人坠下此扇,偶然插于学生破蓝衫袖上,就去王丞相家作松诗,起笔因书于扇上。”苗太监道:“此扇乃是此位赵大官人的,因饮酒坠于楼下。”赵旭道:“既是大官人的,即当奉还。”仁宗皇帝大喜!又问:“秀才,上科为何不第?”赵旭答言:“学生一场文字惧成,不想圣天子御览,看得一字差写,因此不第,流落在此。”仁宗曰:“此是今上不明。”赵旭答曰:“今上至明。”仁宗曰:“何字差写?”赵旭日:“是‘唯’宇。学生写为‘么’旁,天子高明,说是‘口’旁。学生奏说:‘皆可通用’。今上御书八字:‘箪单、去吉、吴矣、吕台。‘卿言通用,与朕拆来。’学生无言抵对,因此黜落,至今淹滞,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天子之过也。”

仁宗问道:“秀才家居锦里,是西川了。可认得王制置么?”赵旭答道:“学生认得王制置,王制置不认得学生。”仁宗道:“他是我外甥,我修封书,着人送你同去投他,讨了名分,教你发迹如何?”赵旭倒身便拜:“若得二位官人提携,不敢忘恩。”苗太监道:“秀才,你有缘遇着大官人抬举,你何不作诗谢之?”赵旭应诺,作诗一首。诗曰:

白玉隐于顽石里,黄金理入污泥中。今期遇贵相提掇,如立天梯上九重。

仁宗皇帝见诗,大喜道:“何作此诗?也未见我荐得你不。我也回诗一首。”诗曰:

一字争差因关第,京师流落误佳期。与君一柬投西蜀,胜似山呼拜风樨。

赵旭得大官人诗,感恩不己。又有苗太监道:“秀才,大官人有诗与你,我岂可无一言乎?”乃赠诗一首。诗曰:

旭临帝厥应天文,本得名魁一字浑。

今日柬投王制置,锦衣光耀赵家门。

苗太监道:“秀才,你回下处去,持来日早辰,我自催促大官人,着人将书并路费,一同送你起程。”赵旭问道:“大官人第宅何处?学生好来拜谢。”苗太监道:“第宅离此甚远,秀才不劳访问。”赵旭就在茶坊中拜谢了,一人一同出门,作别而去。

到来日,赵旭早起等待。果然昨日没须的自衣秀士,引着一个虞候,担着个衣箱包袱,只不见赵大官人来。赵旭出店来迎接,相见礼毕。苗太监道:“夜来赵大官人依着我,委此人送你起程。付一锭白银五十两,与你文书,赍到成都府去。文书都在此人处,着你路上小心径往。”赵旭再一称谢,问道:“官人高姓大名?”苗太监道:“在下姓苗,名秀,就在赵大官人门下做个馆宾。秀士见了王制置时,自然晓得。”赵旭道:“学生此去倘然得意,决不忘犬马之报。”遂吟诗一首,写于素笺,以寓谢别之意。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