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意外收获(第2/8页)

探长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拉辛明显是被安排在安静、冷清的地方度过余生。他可能到死都不会知道这一切,这样也好,也有些许安慰。敏锐的观察力已经告诉他,如果他冲进伦敦的人群中,大声宣布在蕾伊·马克白迷人又慷慨大方的表象下,是一副铁石心肠,那么他大概会被乱棍打死,至少也得被驱逐出教会。他生气地把报纸一扔,然后准备拿起另一份报纸的时候,突然想起皇后号的出行公告,而灵光一现。他已经认可埃弗雷特的口供是真实的,但是并没有调查索瑞尔的那一份口供。他想当然地认为索瑞尔为了掩饰故意自杀而编造了去美国的故事,但是黎凡特人——或者叫拉蒙特——不管相不相信这个故事,并没有去调查和推翻这个猜想。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真的可取吗?至少看起来很失职。于是,他对下属说:“去调查一下,上周三从南安普顿出发的所有轮船。”然后,他陷入了深思。过了一会儿,下属汇报说,加拿大航线的“马塔莲”号开往蒙特利尔,洛特丹-曼哈顿航线的“阿拉伯女王”号开往纽约。看来索瑞尔至少要为区分这两条航线而头疼。格兰特心想,他有必要到洛特丹-曼哈顿航线的办公室里去一趟,希望能有点儿收获。

当他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洛-曼航线的宗教装修风格的办公室,一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儿像猴子一样从走廊越过栏杆跳到办公室里来,问他来找谁。格兰特说想问问关于上星期开往纽约的轮船的事情,这个熊孩子就吊儿郎当地把他带到一个办公室。在那儿格兰特又一次解释了自己的来意,然后又被带到另一个办公室。如此几次三番之后,格兰特终于得到了“阿拉比娅皇后”号的所有信息:国内运营情况、船员和乘客名单、容量、特性、载重、时间表和航线。

“请问有没有人订了‘皇后’号船票而没登船呢?”格兰特问。

“有两个卧铺乘客没有来。一个是索瑞尔先生,另一个是詹姆斯·拉特克里夫太太。”船务公司职员说道。

格兰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他又询问了预订日期,发现两张票都是在同一天预定的——谋杀案发生的七天之前。拉特克里夫太太在开船前最后一刻取消了订单,但是索瑞尔先生一直杳无音信。

“能带我去看看这两张票的位置吗?”格兰特说道。

“好的。”职员说着就拿出了床位图,索瑞尔先生与拉特克里夫太太的位置在同一排,隔了三个位置。

“他们是一起预订的吗?”格兰特问道。

“并不是,他们是分开的。我记得很清楚,他们都是亲自来订票的,而且我还记得他们的样子,下次碰见准能认出他们来。”

这时,格兰特拿出了黎凡特人的照片问道:“这个人你认识吗?”

职员摇头说道:“不认识,我没见过这个人。”

“这个呢?”格兰特又拿出索瑞尔的照片,职员马上认出了图中的人是索瑞尔。

“他有没有问起自己的邻座是谁呢?”格兰特问道。但是职员实在无法回忆起这些细节,要知道,那是一个异常忙碌的星期一。格兰特表示感谢后,径直走出了办公室,连外面下着雨也不知道。案件的线索变得扑朔迷离,因果、动机乱如麻团,如同噩梦中的迷宫,让格兰特沮丧万分。索瑞尔确实曾经打算去美国。他亲自前来预订了一张二等舱船票,甚至连床位都选好了,这与原本的调查结果完全相左,就像原本顺利运行的机器突然卡了壳。如果索瑞尔真的像发现尸体时那样身无分文,他不可能买得起去纽约的二等舱票。但是从预订船票的情况分析,尸体旁边的左轮手枪与随身财物的丢失又显得不合常理。这时,第一种猜想在他脑海中回响起来——为了防范警察地毯式的搜查,案犯预先做了精心的准备。索瑞尔,总体上是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只不过与拉特克里夫太太暗中私通。拉特克里夫太太也是在凶案发生后唯一为索瑞尔伤心的人。拉特克里夫夫妻二人当然也排在索瑞尔后面。等等!她的丈夫!詹姆斯·拉特克里夫,这位英国模范公民,出现在探长的脑海中。探长决定立刻去拜访拉特克里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