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泡子(第3/14页)

“通过塞罕坝之后呢?”

“那边就是草原啦,给牛羊吃的牧草应有尽有。”老毕拍着胸脯说。

“希望上帝保佑诚实的人们。”教士说,把头缩回车厢,语气里隐隐含着疑惑和不满。

老毕和其他车夫商量了一下,决定选择一条更偏僻也更近的路。这条土路延伸至围场猎苑的最深处,那里是绿莽的国度,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大部分禽鸟与野兽都在那里繁衍、聚集,为天子提供足够的猎物。即便在最热闹的时候,也极少有人接近,让这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

据说这个地带的尽头能直通到塞罕坝的一处隐秘隘口。

过了隘口,就可以进入草原。尽管这条路会让抵达赤峰的行程延迟,但可以早一点看到草原,不然万福就要挨饿。

于是车队再一次转向,偏离围场里的御道,告别武烈河,朝着西北方向一条支线荒路而去。周围的植被越发茂密,经常蛮横地把大路截断,或者干脆遮住前方视野。连绵不断的绿色囚墙始终围绕在车队周围,拘束着人们的行动和心情。车夫无所适从,不得不放慢速度,摸索前进。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感,这些误入迷宫的孩子唯一能信任的,只有太阳。

轻松的旅途气氛一扫而光,车夫们不再高声谈笑,沉默地挥舞着马鞭,疲意的辕马把头尽量低垂,拽着沉重的车架朝前走去。

就连动物们都受到这种压抑气氛的感染。狒狒们缩在笼子里老老实实待着。两匹虎纹马一到上坡的地方就胡乱踢踏,直到挨了好几鞭子才老实。虎贲趴在黑漆漆的笼子里,无法透过苫布看到外面的景象,当然它也不关心,只要能吃饱就成了。

万福的饲料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她的摄入量开始不足,走起路来不如从前带劲儿。讽刺的是,别看大象草料不足,给狮子的肉倒是一点儿不缺。老毕在承德府买了几头羊,而围场本身也提供了大量猎物。车队里有一个打猎的老手,钻进森林一会儿工夫就能打到一串兔子或山鸡,让虎贲大快朵颐。这头狮子可不像大象那么挑食,只要是肉就可以,何必在乎它的种类和产地呢?

教士相信,如果现在就这么把虎贲放出来,它会在这里生活得很美好。

在车队行进过程中,教士能明显感觉到,整个地势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抬升,车队爬坡的时间已经多于走平路的时间。不止一匹辕马差点扭伤脚踝,若不是万福的鼻子帮忙,恐怕这几辆马车都未必能坚持下来。杨木质地的花车轮也频频发生问题,车夫们有时候不得不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林子里砍取木料,现场加工,质量自然不必说了。

老毕安慰教士,说坡度增加是好事,说明他们的方向是对的,确实正在朝着塞罕坝的隘口方向攀登。在这种处境下,柯罗威教士无法判断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安慰,不过他就算知道答案,也没什么能做的。他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万福身上——这一路上没有合适的水源可供清洗,这头可怜的白象几乎又变回原来的灰色。

车队艰苦卓绝地跋涉了三天,就在所有人都濒临崩溃的前夕,终于抵达了塞罕坝顶端的一处小小隘口。

这个隘口两侧都是高大的石质山梁,狰狞而挺拔,刀砍斧凿的峭壁向内对倾,像一只鳄鱼仰天张开了大嘴。隘口附近堆积着大量散乱石块,它们分布在一片不规则的半圆锥形区域,其上满布青苔。可以看得出来,这个隘口并非天然形成,不知何年何月,这里应该发生过一次坍塌,把山壁震塌了一半,露出一个缺口。后来又经过人类刻意的搬运和疏通,形成了一条连接内地与草原的隐秘通道。

隘口通道只有七八丈宽,勉强能容两辆宽板马车并行,入口居然还立着一块歪歪斜斜的石碑。石碑看起来年头很久远,上面的凿痕早已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