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夏健魄端午魂(第2/5页)

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思维结构模式中,讲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阴阳和谐均衡。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和谐理念,需要扶阴抑阳。“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纪念人物和活动都与水有关,意在增强阴的力量,冀求阴阳和谐均衡。龙舟竞渡和祈雨最初固与祈求水神保佑有关;就是粽子,也与阴阳观念有瓜葛,粽子古称角黍,黍又称“火谷”,古人认为属于阳性,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性,以阴裹阳,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许多地方端午节令食品有鸭蛋,那也是因为鸭子是水上动物,属于阴性。而冬至则相反,需要吃阳性的狗肉。节令食品都讲究阴阳调节,这里面大有学问,是很需要研究和开发的。

注入人文精魂——刚烈的端午诸贤的故事

中华传统节日因天人相应而立节成俗,对此人们总要作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域的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而端午诸贤的故事多具有刚烈精神。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

1.纪念屈原

经过历代的选择,屈原越来越突出出来,甚至被说成端午节“起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忠事楚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正下雨,湖面上的小舟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百姓又怕屈原被蛟龙所困,为了驱走蛟龙,也为了保住屈原遗体不被鱼虾所食,家家户户都把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船、投粽子,逐渐形成了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遂形成端午节。

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屈原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以自身的高洁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他以伟大诗篇表现了自身的高洁人格。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休戚与共,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多么深沉!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乡国不忍离去,怀乡恋国的乡土深情、乡国情怀,可以转化、升华为爱国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求索不懈,坚持正义,矢志不移。精神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参与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以香草自喻,不与恶草为伍,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而且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坚贞不渝。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吃粽子也有了文化意义,我们的传统节日绝不像有些人讲的只是吃吃喝喝,我们是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屈原是诗人,端午节又成为“诗人节”,屈原就是诗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我们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人格节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不是既合传统又合时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