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夏健魄端午魂(第3/5页)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生活的年代比屈原早二百余年。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后汉书》等就记述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形象在《左传》中就已经出现过,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对后世影响最大。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楚平王时的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建被少傅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把他们召来。”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召来可免你一死。”伍奢说:“(大儿子)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小儿子)伍员(伍子胥)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不如投奔别国,借力来雪父亲的耻辱。不能一起束手待毙。”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父亲召我们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尚到后,楚平王果然将伍奢伍尚父子一起杀死。

伍子胥几经周折逃往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京剧《文昭关》就是演伍子胥此时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的故事)。

伍子胥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身上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价值百金。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捕你,出了五万石粮的赏,还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难道还会贪图你的宝剑?”

伍子胥逃亡路上,贫病交加,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历尽磨难,时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吴国,阖闾继王位后,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国的郢都。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三百鞭,终于报了冤杀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报仇。并托伍子胥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吞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夫差为伯嚭所惑,不听伍子胥的主张。伯嚭受越国重贿又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赠剑赐死,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臣伯嚭为乱,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争立,我为你向先王冒死力争。你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部分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愤恨自刎之时,留下狠话,要身边人于他死后,“把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东城门上,我要亲眼见证吴国如何被越国所灭!”——死不瞑目,留下一双眼睛看报应!

吴王夫差闻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皮革袋子裹着抛到钱塘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为他修建了祠堂,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马迁的影响下,后世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如今我们有取于伍子胥者,不在复仇而在豪气,在血性:为伸张正义,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气不馁,血性不衰,刚烈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