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花红叶守重阳:中华父亲节(第3/5页)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临淄)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留恋都城,惧死而泪下沾衣,与李商隐的《乐游原》同调。杜牧一并反其调:不但“牛山何必独沾衣”,而且“不作登临恨落晖”,而是要“菊花须插满头归”。后人主张可将李商隐的那两句名句颠倒过来:“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这也就是“莫道桑榆晚,红霞正满天”——发展至今,请看央视《最美夕阳红》主题歌:夕阳无限好,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的情和爱,化作今日的夕阳红。——但愿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辞却迟暮的伤感再看暮秋重阳,景色也就焕然一新。韩琦《重九会光化二园》说:“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这已是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前奏。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黄、紫、红,色彩鲜新,天韵天趣,生意盎然,是著名的“鼎足对”。

对菊花,国人历来有特殊的感通,最重要的是:傲霜斗寒,不畏逆境,“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和己酉岁九月九日》说得更充分:

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香余白露干,色映青松高……夕英幸可掇,继此木兰朝。

古人云: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在苏轼看来,草中后凋之菊花,其玉骨仙肌堪与青松试比高,掇食其落英可承屈原之高洁。

其次的感通是:人淡如菊,晚节自香。韩琦《九日水阁》说得好: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赏菊簪菊食菊之俗逐渐盛过佩插茱萸的古俗,至今犹盛。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部门在重阳节举办菊展、“赛菊会”。悠闲的老人或东篱采菊,或浅酌对菊,安享“黄菊清樽更晚晖”的乐趣。亲友互赠菊花菊茶菊酒,祝贺人如秋菊老当益壮。凡此种种都在尊老敬贤为仁者寿,祝愿老人在秋肃里颐养天年。

人生登高,首企是高寿。登高健身爽神,延年益寿。登高何所见?红叶染乾坤。赏红叶很适合老人心境。遥岑远目,层林好像喝了醇厚的美酒,在夕阳晚霞映照下,万紫千红,如火如烧。红叶虽不在春天与群芳争艳,却在重阳霜秋呈现劲姿神韵,依然流丹溢彩,芳菲凝定,旖旎壮观。“霜叶红于二月花”深契老人心情。这正是:“只言春色能娇物,不道秋霜更媚人。”开辟赏红叶的旅游专线是很有文化品味的。北京西山有重阳文化节,香山的红叶节专线年年红火,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杭州灵隐西山,临安天目山,江西庐山,西岳华山,福建武夷山,贵州红枫湖,河南紫云山,成都米亚罗红叶风景区,长江三峡等都是著名的观赏红叶胜地。

同满山满野的枫芦红叶遥相媲美,有满城满街的银杏金叶熠熠生辉:金风温煦时,马路旁站立一排排鲜黄的金叶,像列队的哨兵,守卫着白云蓝天;霜风凄紧时,树林下铺满一层层飘落的黄叶,像松软的金毯,守护着衰草大地。“银杏秋光”为“金色秋天”增添着亮丽的风景线,也为金色晚年增添着斑斓的色彩。

敬老节叠加父亲节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倡导尊老敬老需要设立老人节,联合国的做法值得我们体味:它不是把某强势文化的老人节指定为“世界的”老人节要各国追随;1982年第36届联合国大会第20号决议,建议各成员国政府自己确定一个日子为自己国家的“老人节”。主题相同,具体日子不同,“和而不同”,尊重各国的不同文化的选择,从而各国有各国自己文化个性的老人节。美国是9月的第一个礼拜日、日本是9月15日、韩国是5月8日、智利是10月15日……不强求“一体化”,这是成功的范例。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本来就蕴含着惜老敬老内涵的重阳节为中国敬老节(老人节),使这一传统佳节又增添了新的内涵。重阳节被叠加上中华敬老节,这是第一次叠加,这是发展传统节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