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黄金年代(第5/20页)

更有甚者,我们对这一时期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其中经济繁荣的最大动力,多是来自科技方面的种种突破与革命。科技不但将众多旧有产品改良,并且进而促成大量新产品的出现,其中许多是闻所未闻,在战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新发明。某些革命性的产品,如命名为“塑料”的合成物质,是于两次大战之间研发而成。有些则已经进入商业生产的阶段,如尼龙(nylon,1935)、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乙烯(polythene)等。另外有些产品,如电视机,以及磁性录音带的技术,此时却才刚刚结束试验的阶段。此外大战时对高科技的需求,更为日后的平民用途开发了众多革命性的处理过程,例如雷达、喷气式引擎,以及为战后电子产品与信息科技奠定基础的各种重要观念与技术。这方面的发展,以英国表现为最强(后由美国接手延续),远胜一心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德国人。如果没有这些战时打下的研究基础,那么1947年发明的晶体管,以及1946年发明成功的第一部民用计算机,必将延后多年方能出现。也许是幸运,首次于战时为人类所开发,却使用于毁灭用途的核能源,就整体而言,始终停留在平民经济的范畴之外,唯一的最大功用,仅在全球电力生产方面略尽其能(至少到黄金年代为止均系如此)——1975年,核能发电约占全球发电量的5%。然而种种发明创新问世的年代与目的,无论是出于两次大战之间或之后的科学研究,或基于两次大战之间的技术甚或商业开发,甚或来自1945年后突然猛进的“大跃进”时期,例如50年代发明的集成电路,60年代的激光技术,以及各项由太空火箭衍生的技术发明,就我们探讨的宗旨而言,其中先后分野其实并不重要。但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黄金年代的繁荣,对种种甚至常人难懂的先进科学研究倚重之深,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高深专业的科研技术,如今往往在数年之内,即可于应用领域找到实际用途。两百年来的工业发展,甚至包括农业在内,终于开始决定性地跨越了19世纪为我们设下的技术藩篱(参见第十八章)。

对于一个观察者而言,这段科技大地震时期至少有三件事情值得注意。第一,它完全改变了富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面貌(贫国亦然,只不过程度较轻)。有了晶体管及体积小而时效长的电池,如今即使在最遥远偏僻的村庄,也可以收听到无线电的广播。又有了“绿色革命”,为稻麦耕作带来了巨大转变(人人脚上一双塑料鞋,取代了以往的赤足)。任何一位欧洲读者,只要看一下自己身边各式各样的物品,即可证明这第一点所言不虚。冰箱里丰富的宝藏,满是前所未有的新奇之物(其实连冰箱本身,也是1945年前很少有家庭拥有的奢侈品)。冷冻处理的各式食品、工厂环境大量饲养生产的家禽产品、加了催生剂及其他各种化学物质以改变味道的肉类,有的甚至是“仿制的无骨上等好肉”(Considine,1982,pp.1164ff),还有那绕过半个地球空运而来的新鲜产品,在这个时代以前,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与1950年比较,各种自然的或传统的物质,如木材、以传统方式处理的金属制品、自然纤维或填充料,甚至包括陶瓷在内,种种材料在我们各家厨房、家用器具、个人衣物当中所占的比例,的确都呈现急速下降的趋势。然而,在经营者大肆吹嘘推销下(经常是有系统地极尽夸张之能事),个人卫生美容用品的产量之大,及其花样名目之繁多,却往往使我们忽略其中到底含有几分真实性的创新。科技的翻新变化,使得商家认为只有新奇,才是促销的最好手段。这种诉诸新奇的推销手法,从合成清洁剂(是于50年代成形进而成为“一代产品”),到膝上的便携式电脑,应用面之广无所不包。这其中所持的假定是,“新”就是“好”。“新”,不单代表着更上一层楼,“新”,简直就意味着“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