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丞相府贤妻议纳妾,学士宅宰臣请大贤(第3/7页)

诸葛亮对马谡微微点头,仍对蒋琬道:“公琰就不要推辞了,此次朝廷举茂才,你为不二人选!”

蒋琬摆着手:“不成不成,我忝列丞相府东曹掾已是尸位素餐,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人,无论机变抑或守正都强过我,丞相该举荐他们,”他因看见马谡,又补充道,“还有幼常,才干强我数倍,也可为丞相斟酌。”

诸葛亮笑了一声:“公琰真是循循君子,公而忘私,不徇私情,不过,亮恰恰看中你的公义。朝廷举才,原是为甄拔良人,为国增辅,若背亲舍德,外间定会纷议喧嚣,质疑朝廷选举,假借公心以谋私利。举公琰为茂才,正为以明此举之清重,令远近不得非议,辄为朝廷选举立下表则。再说,公琰严整威正,容让有度,符合选茂才的条件,何以一再辞让呢?”

“公琰此次举为茂才,丞相昨日便和我议过,我很赞同,公琰不要推辞了。”马谡真诚地说。

骄傲清高的马谡也叹服蒋琬的忠毅,蒋琬当真推脱不了:“丞相期望过重,琬惭愧。”

诸葛亮笑着伸出手,羽扇轻轻地搭在蒋琬的肩头:“唯才是举,公琰当得起!”他这才转向马谡:“幼常,说说你的事。”

马谡道:“头一件是廖立的事,有司的合议送来了。”他把一卷文书递给去。

合议的结果是李严的使者原拟为大辟,但因朝廷大赦,免去死罪,处以戍边之刑。而廖立本无大罪,还有维护朝廷礼制之功,但不该在大行皇帝灵前擅起争端,考其行轨,良有可谅,故而罚其城旦两月。

惊扰先帝梓宫,毁伤大行皇帝明器,这样的惩罚可算很轻。诸葛亮捧着文书,没有言声,目光仿佛停在某个字上,深深地抠住了。

“丞相,是不是轻了?”马谡问道。

诸葛亮摇摇头:“合律,但不合情。”

马谡愕然,依法决事,本就不该以情理为准,诸葛亮一向遵法守礼,是出了名不容私情的铁面宰相,今日怎么说上情理了。他迷惑地看了诸葛亮一眼,忽然想到,这哪里断的是寻常案子,后边还牵着李严的颜面。屯兵白帝城的李严若是知道自己的使者奉丧不成,反遭刑惩,也不知会掀起什么风波来。倘若李严是具公心的忠臣,他当会力避嫌疑,陈请朝廷依法处置,若他揣着争持心和功利心,谢罪的姿态会做,但芥蒂也会生。

诸葛亮却把这事儿撇过去了:“下一件。”

沉思中的马谡醒过来:“刚收到的北边信札,点名道信写给您。”他把第二份文书呈递过去。

这下轮到诸葛亮错愕了,文书还没启封,粘着武都紫泥。他取来小刀,轻轻刮掉了,里边竟还卷着数封书信,他随意选了一封信,展开来读了一遍,忽然就笑了,竟不顾虑地拿给马谡和蒋琬看:“看看,奇文当共赏之。”

这原来是曹魏诸大臣写给诸葛亮的劝降书,联名的有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这帮佩紫怀黄的魏国高官窥见刘备新亡,蜀国元气损伤,国小民弱,疆域瘠薄,兵伍孱弱,不惜耗费翰墨,力劝诸葛亮举国称藩。言道天命在魏,徒作抵抗只取其辱,岂不是与天为敌,不如顺应时事,面缚投降。

马谡读的是王朗的书信,满纸引经据典,犹如妇人的唠叨,没完没了地重复。他又捡起其他人的书信,都是一个调调,生怕文辞不华美,他不禁也笑了:“这帮人真闲呢,有这工夫写信劝降,不如率军来一决高下!”

蒋琬却不细看,只扫了一眼:“丞相要不要回复他们?”

诸葛亮挥了挥羽扇:“幼常说得很好,他们闲,诸葛亮不闲,哪有这工夫一一回复?诸人不过说的是一件事,回一封信则可。”

马谡把那几封书信稀里哗啦合起来:“丞相若是忙,我替丞相回信,骂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