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第4/4页)

李鸿章又说:

最近这些拘谨的古板的读书人,大多认为办理洋务、对外交涉的工作对人是一种侮辱;那些想要投机取巧的人,又把避开洋务当作成就自己清高名声的方式。如果朝廷不努力弘扬新风气,破除以前旧有的那些陋习,实行让国家富强的实用的办法,那么天下危险的局势最终就不能预料,等到后面,缺乏人才的情况会比今天还要严重。就中国这么大来说,却没有自强自立的那一天,这就不仅仅是担忧了,更是可耻的事情。

由这些可以看出,李鸿章本来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是三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大的变局,本来知道满足于现状就不能得到安定,本来曾经想要求得之后千百年安定国内、抵制国外侵略的好的方法,本来知道旧的方法不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本来知道如果不是维新变法,那么不管是战争还是防守都靠不住,本来知道派系的界限不消除,以前有的习俗不废除,那么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甚至知道今后会缺乏人才,而且程度比今天会更加严重,中国这么大的一片土地,却永远没有自强自立的时候。他的语言是沉痛的,我一直到现在读它们,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李鸿章如此忠诚,有那么敏锐的洞察力,而且又长久位于重要位置,手中握着重要的权力,但是他的成就却只有今天这样,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兵事,却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有内政;只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有国民百姓。每天责备别人在大局方面愚昧,而自己对待时局却搞不清楚;每天责备别人乱搞派系,旧的习气难以戒除,而他自己的派系、旧习气跟那些人比起来,只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罢了。他不知道今天世界上的竞争,不在于国家怎样,而在于国民什么样;他不知道西方各国之所以能够解除派系、破除以前的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而这种动力能够出现的原因,都是因为有一两个能够提供强大动力的率先有觉悟的先行者,从而能够引导别人一起,形成改革的风气之后,再利用下层的力量,这样没有不成功的。李鸿章如果不知道这些,不忧虑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了,既然已经知道了,也已经担忧了,凭着他的地位、他的声望,在朝廷上可以获得君心,从而指挥百官,在百姓中间可以制造舆论来鼓舞全国,只可惜李鸿章没有这样做。我这才说:李鸿章受人诟病,就在于他不学无术。所以说:他是被当时局势造就的英雄,不是可以造就时势的英雄。

不过,事情改变了,发生的地方也就变了;人换了,时代也会不相同。我们这些人生在今天这个时代,用这种大道理来要求李鸿章,我知道李鸿章一定不能接受。他所说的那些局外人的随口议论,不知道局内人的艰难,言语里仍让人感到心痛。按照《春秋》里“责备贤者”的说法,李鸿章的责任固然不能推辞,试问今天四万万中国人之中,具有Cast the first stone(投第一块石头)的资格的人又有几个呢?我虽然批评李鸿章,但是一定不能因为有那种死板的读书人,或者是一心想要占便宜的人被传统道德所束缚,或者是为眼前的形势所迫,而稍微宽恕他的罪过,不过也绝不能允许他们那些人跟着我乱说。总结起来,李鸿章不失为一个有名的英雄,他最不幸的是,全国这么大,竟然没有无名的英雄跟随他,因此他虽然有一些行动,也不能换来成功。我对于李侯爷的遭遇,感到十分悲痛。

从这章以后,李鸿章事业得意的历史就结束了,而他失意的岁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