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风歌(十七)汉初三杰(第2/4页)

画外音:

刘邦的这一段话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话题——汉初三杰,刘邦认为当时天下最杰出的人才就是他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正是有了这三个人的辅佐,刘邦才能最终取得天下,而在三杰之中刘邦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张良,显示了刘邦对张良的器重,那么张良在刘邦手下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王立群:

张良是韩国贵族,他的家世很不一般,张良的祖父曾经做过韩国三代国君的相国,他的父亲做了韩国两代国君的相国,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叫“五世相韩”,“五世相韩”这个意思就是说,张良的祖父跟父亲曾经辅佐了韩国的五位国君,一直到公元前250年张良的父亲去世,张良父亲去世离韩国的灭亡中间相差了20年,也就是张良的父亲死后20年韩国灭亡,但是在张良的父亲去世以后,张良没有出任国相。张良当时年龄很小,年龄小你不能做官,等到年龄大可以做官了,韩国灭亡了,所以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已经成为一个青年人了,但韩国灭亡张良的家可是不穷。因为你想想,他的祖父跟他的父亲做了五代韩国国君的国相,所以他家做了这么五代的国相,家里面非常地富有,韩国灭亡的时候他家里富有到什么程度呢他家里有300个奴仆但是这个时候他家也遭遇了一场不幸,就是他弟弟夭折了,国破、家亡,张良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他把他弟弟简单地安葬了,按照贵族的习俗这要隆重下葬的,简单地、草草地埋葬了,然后把300个奴仆全部放走了,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变卖,张良就攥了一把钱,他拿着一把钱又拿了一大笔家产变卖的钱,他要寻找、找人,找什么人呢?刺客。因为在六国被秦国兼并的这个过程中间,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兼并了六国,这十年中间这六国中出现了两个热血青年,一个是燕国的太子丹,这个人我们知道很熟悉,太子丹也是个热血青年,另一个就是韩国贵族青年张良,这两个人有共同特点,这两个人都是花钱要买凶,然后去杀人,杀的也都是同样的一个人——秦始皇。我们单说张良,当然你拿那么多钱去找人,这个天下还是不缺人的,也不缺刺客,最后张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按照《史记》的记载,这个大力士能够把120斤的铁锤就能够投很远。然后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外出巡游的时候,张良和这个刺客就埋伏在今天河南原阳县的南边,当时的这个地点叫博浪沙,非常有名,秦始皇的车队从这儿过,当然过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有了戒备,因为在这之前秦始皇两次遇刺,一个是荆轲,一个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两次遇刺,所以秦始皇坐的那个车,他是同样形制的车弄了好多辆,其中有一辆是秦始皇坐的,所以张良行刺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多车不知道哪一个是,就用铁锤照着一个砸过去,把那个车给砸个稀巴烂,那个车刚好不是秦始皇坐的,所以没有砸着,然后这就惊了驾,所以马上就大搜捕,张良跟刺客逃了,张良逃到江苏的下邳就今天江苏的邳县隐居起来,这次行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可见这次行刺是一个重大案件,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由于当时没有抓到这个刺客,下令在全国大搜捕,10天没有抓到,张良就隐居下来了。

隐居下来以后在邳县张良遇到了一个奇人奇事,有一天张良过一个桥,他站到那个桥边上的时候看见来了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就冲着张良走过来了,走到张良的身边,这老先生的动作非常奇特,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来往桥底下一扔就扔下去了,张良就愣了,这个老头怎么扔鞋呢?这老先生鞋扔完就指着张良说:“小伙子,到桥底下把我的鞋给我拾过来。”这张良看见这老头的鞋掉下去,这不是一般的鞋掉下去,是老先生有意把它扔下去,然后叫张良去给他拣鞋,所以张良当时就感到一股热血冲到脑门儿上,就想“扁”这个老头,但一看这个老先生太老了,搁不住打,所以张良就压着火下去把鞋给拣回来了,拣回来老头理直气壮把脚一伸给我穿上,拣回来不算还要给我穿上,张良又想“扁”这个老头,但是你好事已经做过了,给他鞋都拣回来了,又忍着跪下来给老头把鞋穿上,老头鞋穿上,老头一句话没说,道谢的话一句没说,看了看张良,笑了笑扬长而去,张良傻了,觉得这个老先生不正常,你把鞋扔了叫我给你拣,咱俩非亲非故,我拣回来,你叫我给穿,我还跪到那儿给你穿上,一句道谢的话没有,走人,走了,张良看着他走,走了一里多地,老头又拐回来,拐回来就说了一句话:“孺子可教。”什么叫孺子可教,年轻人你还是可以是个可教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就这样吧,五天以后,天亮的时候,你来这儿等我,张良一听觉得这老头奇,五天以后还叫他来,张良就跪下来说:“遵命”。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赶过去了,一到那儿老先生已经来到了,老先生一见他来的晚了马上一顿训斥,把张良训得够呛,而且说:“与老人期,何后也”,你和一个长辈相约,你怎么能来晚呢,说完老头就走了,五天以后再来。五天以后天还不亮,张良就急吼吼地赶过去了,一到那儿老头又到了,比他来的还早,这老头又把张良骂了一通,走了,临走说五天以后再来,这三个五天就十五天了,说到第三次张良晚上就不敢睡了,天刚半夜他就去了,他刚到那儿不久老先生来了,老先生一看他,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完这老头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这本书非常好,你就回去好好看,看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之师,10年以后你可以发达,13年以后在蓟北咱俩还可以再见一面,那个古城山下有一块黄石,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走了,天不亮,张良也看不见是啥书,等天亮了,打开来一看,这书名四个字,《太公兵法》,太公,托的姜子牙的名字,所以张良就得了这本书,张良的一生和这本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此以后张良就在这个地方隐居下来,专心地去读和揣摩这个《太公兵法》,读了10年,10年以后果然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召集了100多个人,当然张良这100多个人很少了,他想去投奔另一个人,结果遇见刘邦,就加入了刘邦,然后张良就试探,经常用《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刘邦这个人读书不多,悟性很高,张良一说他就明白了,所以没等张良说完,他就明白张良要说什么,而且马上就能做,张良也试着把这个《太公兵法》说给其他的人,其他人听完以后没反应,所以张良就觉得用这个《太公兵法》试了不同的人,就觉得唯独刘邦是个可跟的人,他就跟着刘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