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风歌(十七)汉初三杰(第3/4页)

画外音:

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这部奇书,这对他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张良在加入刘邦集团后为刘邦出谋划策,成为刘邦手下不可或缺的一个智囊人物,但在刘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称帝这七年时间中,张良并不是一直都在刘邦身边,他和刘邦还曾经有过两次离别,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王立群:

其实张良跟刘邦有一个两离两别,第一次是当项梁立了楚怀王熊心的时候,张良看出门道来了,熊心是个什么人,他是楚怀王的孙子,已经是个放羊娃了,项梁把他找回来,立为楚国的国君,所以张良就看出门道来了,他也去找项梁,他说韩国虽然灭亡了,韩国也有一个国君的后代挺不错的,能不能把他也立成国君,立成韩王,你多树立一点(秦朝的)对立面,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项梁就听了然后让张良去找,张良就给刘邦第一次离别了,把这个人找过来,然后项梁封他做韩王,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韩王成,所以张良就跟着他,项梁给了他一千多士兵跟着他去在韩国的地盘上想打天下,但是很不顺,一直到遇见刘邦,西入秦关的时候遇见刘邦,刘邦帮着韩王成打下了十几座城,这韩王成才有了个立足之地,所以当时刘邦就有个建议,说有那么十几座城,项梁不是封你做韩王吗?你也有这么十几座城了,你就在这儿做你的韩王,至于子房,我帮你们打了这块地,你把这个人先借给我,韩王成就让张良跟着刘邦,跟着刘邦一直到项羽大分封的时候,项羽封了18个诸侯王,照样承认了韩王成,所以张良就告别了刘邦又去跟从韩王成,这里你可以看出来一点,张良所有做的事情都是要为韩国复仇,想重新把韩国给立起来,但是张良的做法恰恰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张良跟着刘邦以后替刘邦出了好多主意,特别是鸿门宴,张良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项羽就惦记上了张良了,觉得张良帮助刘邦做那么多事,所以项羽特别恨这个韩王成,说你手下弄了这么一个人跟着刘邦,给他出了那么大力,所以韩王成封了韩王以后,项羽把他扣在自己的军营不放,死活不让他走,后来又把他降成侯,降成侯以后又把他带到彭城,到了彭城以后又把韩王成给杀了。这一段经历让张良彻底地绝望了,张良好不容易找了一个韩国的国君的后代立为韩王,封了两次,项梁封了一次,项羽封了一次,封了两次最后被项羽杀了,没有办法他又逃过去跟着刘邦,张良是这样归汉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张良归汉的过程中间可以看得出来,张良跟刘邦的君臣相遇有偶然性,就是张良去带着人去投奔另一个人,路上竟然遇见刘邦了,这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必然性,就是刘邦特别能够理解张良,这个很不容易,张良说什么,刘邦马上就能明白,这是一个人的天赋,这叫悟性,刘邦是个悟性很高的人,就是你跟他一说他能明白,所以张良为刘邦的建汉立了很大的功劳,这才有刘邦在当了皇帝以后,对他手下的大臣们讲,说这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张子房张良,他为刘邦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了很大的功劳。

画外音:

除了张良,刘邦手下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在刘邦从布衣百姓,到贵为天子,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人和刘邦的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甚至还救过刘邦的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王立群:

第二个人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炫耀的一个资本,他认为是三杰之一,但是萧何跟张良相比,萧何比张良那大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三个“老”,第一个叫老乡,第二个叫老同事,第三个“老”叫老战友,所以萧何跟刘邦的关系,远比张良跟刘邦的关系要亲、要近,首先他们都是当时沛县丰邑人,这个丰邑当时是个邑,现在这个丰邑划出来了是江苏的丰县,今天你到江苏去,丰县是丰县,沛县是沛县,它是两个县,原来在秦帝国时代它是一个县,都是沛县,他俩不但是沛县人,而且是沛县丰邑人,关系很近是老乡,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老同事,就刘邦所在那个沛县,萧何一早就做官了,萧何做了什么官呢?他是个管人事的一个公曹,史书记载叫“主吏椽”,而且刘邦这个人在没有做亭长之前,刘邦可不是一个遵章守纪的人,多半那个最先起来造反的人,大多数都不是遵章守纪的人,刘邦也是这样的不是个遵章守纪的人,他在秦朝没做泗水亭长之前,他弄了好几次犯法的事,谁把他救下来呢?萧何,萧何是一个熟悉秦代法律的一个刀笔吏,萧何多次袒护刘邦、保护了刘邦,而且等到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以后,萧何对他的关照更多,所以刘邦心里对萧何还是很感激的,他们是个老同事,那么最后一个关系呢?是老战友,老战友的关系是因为刘邦在做泗水亭长的途中,在丰邑西他把逃跑的这些服徭役的人给放了,所以刘邦就逃亡,藏在芒砀山里面,而这个时候萧何怎么办呢?萧何还在县里工作,而且萧何工作做得非常好,秦朝中央政府来人来沛县考察干部,每一次考评萧何都是全县第一名,所以当时来考评的这些官员都想把萧何从地方上调到中央去工作,萧何有好几次可以到中央政府去工作,萧何拒绝了,不去,当然萧何的拒绝,今天的人有好多种说法,说萧何是慧眼识英雄,早就看出来刘邦是个真命天子,这是胡扯,刘邦当时没有舞台,没有机会,他就这么基层的一个亭长,这个时候刘邦将来能够成大事一点都看不出来,没有这个道理,还有一种说法呢,就说萧何已经预感到秦帝国的这个江山有点风雨飘摇,这是推测,萧何为什么叫他从基层到中央工作他不去,司马迁没写,萧何没说,我们不知道,最清楚这个问题的就是萧何,他最明白,总而言之萧何没有走就留下来了,所以当秦末农民大起义一开始以后,当时沛县的县令就面临一种选择,要么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羊,肯定被老百姓起来造反杀了,要么来一个华丽转身你也起来造反,这样还可以保全自身,所以这一个沛县的县令,最后想的办法就是他想起兵,然后这样他就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了,当然他想起兵,他要找人商量,商量人就是萧何、曹参,这两个人都不同意他,说你做秦代的县令做这么多年,杀了那么人,得罪那么多人,你现在起兵没人跟你,你要想成事,你得把咱们县逃出去的人召回来,他这个县里谁逃出去了,就是刘邦,所以这个县令万般无奈就派樊哙去召刘邦,刘邦得到了消息,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在芒砀山隐居了,现在突然间叫他回来主持造反的事,他是很高兴的,但是这个时候县令改变主意了,县令觉得刘邦要一来带的手下几百人,他的势力那么大,没有我的份儿了,所以他就想杀了萧何、曹参,关闭城门阻止刘邦入城,没有想到萧何、曹参早就得到消息,翻城而出跟刘邦汇合,刘邦写了信,策动城里的老百姓起来把县令给杀了,所以萧何就带领他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