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2/5页)

张勋从小就特别顽劣,他的后妈教训了他,他就跑到伯母家去告状。因为他的爸爸已经死了,是他的后妈在抚养他。张家的宗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张勋这一告状,大家把他的后妈叫到祠堂里痛斥了一顿,这位后妈非常愤慨,一怒之下投井自尽了。张勋就这样成了孤儿,不得不自求生路。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到大户人家去,给人家放牛放马,因为他比较能干,所以慢慢当上了小厮,跟在少爷身边,后来又混成了书童。就这么混啊混,一直混到25岁了,还在给少爷当书童。在当时那个年代,从文的人25岁已经可以中举人或进士了,从武的人25岁也可以在前线战场上得军功了,所以张勋可以称为“小器晚成”。

张勋26岁时才由人荐往南昌府衙内,死了一个旗牌兵。而这时附近的清节堂里有位李姓老太太给长官们和公馆的少爷先生们洗衣服、做针线活儿等。慢慢地,老太太和张勋熟悉起来,老太太非常喜欢张勋,主动将与她相依为命的外孙女曹琴许配给张勋。因为曹姑娘才13岁,还不能立即过门,要等到她满16岁才正式过门,但是定亲这件事对张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就是如此,男人一旦有了家眷,就立刻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他从此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不能再瞎混日子了,得好好努努力,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

在清末的时候,好男儿能干吗呢?去从军。当然了,还有比从军更好的路,那就是参加科举,但张勋大字不识几个,只是他爸爸在世的时候,让他上了几天的私塾,距离参加科举的水平差太远了,所以他只能去从军。好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去从军,是不愁没仗可打的,因为国内有捻军、太平军,等等。张勋甚至连太平军都见过。他是1854年出生的,那正是太平军闹得最凶的时候。差不多在张勋六七岁的时候,太平军路过他们家,张勋虽然躲起来了,但是他的爷爷被太平军给杀了,他的大爷爷跟太平军争辩了两句,也被砍了好几刀,随后重伤不治而亡,所以张勋从小就对太平军和革命者这类人,充满了仇恨。等到张勋当兵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没有了,但捻军还是有的。张勋的从军经历还是比较光荣的,他先到广西从军,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张勋立马上了前线,最后还跟随了著名的爱国将领冯子材,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的部队中,就有张勋的身影。

军阀也好,军头也好,不管后来腐化成什么样子,但他们最初在军队里的时候,由于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没有背景,只有背影,要想建功立业,只能靠英勇和忠诚。张勋也属于这类人,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为人也非常忠厚老实,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错,所以他就一路升官。适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仗永远都打不完,张勋打完了镇南关大捷之后,又被调到了北方继续打仗,甲午战争的时候,张勋又跟随义军英勇抗敌。大家都知道,义军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还是比较强的,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只有义军是没有被打崩溃的。张勋身为光荣的义军中的一员,后来又在东北跟日本人打了两次,屡立军功,到他最后投奔北洋的袁世凯的时候,已经是个三品的参将了。

不过,靠军功升上来的三品,跟文官的三品是无法相比的,文官升到三品就能直接面见皇上了,可军功升的三品基本没什么大用,只要你跟随的那支部队一解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张勋以三品参将的身份投奔向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小站练兵,张勋就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个营长,而且还不是主力营长。小站练兵一共只有几千人,其中的主力营长后来都成了北洋军阀里的大军阀,比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他们都是步兵营长。而张勋不是北洋的嫡系,所以当不上主力营长。什么叫北洋嫡系?就是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学堂毕业的人,他们就是北洋嫡系,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军校生,属于北洋的正根嫡系。张勋出身草莽,一路南征北战,虽然他算是早期投奔小站的人,在北洋军阀里能算上早期的老臣,但他不是北洋的真正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