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3/5页)

除此之外,张勋不受重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年纪实在是有点大。大家算一算,他投奔袁世凯的小站、当上营长的时候,都已经41岁了,和他同级甚至比他级别还高的人,基本上才二三十岁,张勋比袁世凯还大五岁,袁世凯是整个北洋系的大佬。所以在北洋系里,大家每当喝酒的时候都尊称张勋一声老大哥,张勋自己也以老大哥自居,但在大家心里,其实根本没把张勋当老大哥,就是把他当成一个土包子,总之他的身份非常尴尬。有趣的是,在张勋未来复辟的时候,将要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大角色——黎元洪,反倒是北洋最开始的水师学堂毕业的,但黎元洪专门跟北洋嫡系的段祺瑞对着干。黎元洪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跑到军舰上去当大车,他服务的军舰就是“广甲”号,“广甲”号先在广东水师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北洋水师,结果甲午海战的时候被击沉了,其实不是被击沉的,而是逃跑的时候自己触礁沉没的,黎元洪后来被救了起来,投奔了张之洞,后随他到湖北参与编练新军。总之,他转了一大圈之后,居然成了北洋的大对头。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北洋”二字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索性就在这里解释一下,好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北洋系”统治了中国那么多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开始对外通商,负责管理通商口岸的大臣,就被命名为某某大臣。一开始还不叫“北洋大臣”,但是后来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天津教案等,大家意识到,这些通商大臣如果只管通商,不管地方上的事情话,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外国人复杂极了,有商人,有传教士,还有教堂,等等,通商大臣如果不能管理地方上的事情,他的权力就太小了,导致当他得罪了外国人的时候,地方官也不会配合他,外国人又要跑过来打我们,问题愈演愈烈。在晚清的时候,洋人太重要了,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年间,朝廷干脆就把通商大臣提拔起来了,直接改成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回就叫作“北洋大臣”了。所谓的“北洋”,其实就是在北方处理洋人事务的意思,与之对应的还有南边的“南洋”。

“北洋大臣”负责管理一切通商事宜,还同时由直隶总督兼任,所以晚清的时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权倾朝野的最大的官。都有谁担任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呢?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整个北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办起来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有些历史学家干脆直接说,甲午战争其实不是中日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跟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因为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打的主要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淮军训练出的新军,等等。李鸿章的下一任是荣禄,再下一任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之大,要管到直隶,管到山东,管到奉天,也就是辽宁,所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各种北洋的附属产物都兴起了,如果说是李鸿章奠定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袁世凯则奠定了北洋的新军、北洋大学等。

所以,张勋投奔了袁世凯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世界上最牛的官衔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也是后来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伏笔,因为他觉得袁世凯的这个官衔简直太重要了,太令他向往了,所以他忠心耿耿地跟着袁世凯干,越干越大。如果说张勋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有着中国传统军人的那种忠孝节义的道德,当然这也是整个北洋系统所有军人都有的特色,包括后来被骂成“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的段祺瑞,以及吴佩孚,他们都有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因为那是中国的传统军人所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正因为张勋的忠诚和勇敢,所以尽管他不是北洋的嫡系,袁世凯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张勋被提拔得很快,被派到了南方去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