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4/5页)

北洋系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变成了北洋三镇、北洋六镇,都由袁世凯嫡系的北洋系军校生掌管。当然了,北洋系里也有很多像张勋一样的非嫡系人才,还有从捻军里起来的姜桂禵等,袁世凯是怎么安排这些非嫡系的人才的呢?把他们派到外围去提拔,比如安徽和江苏的前线,张勋被派到南方去带领武卫右军。管理武卫右军这个名号张勋非常满意,他后来一直保持着这个名号。武卫右军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呢?在李鸿章逝世之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荣禄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紧接着八国联军就要来了,荣禄把整个中国北方的主力部队,整编成了五支部队,其中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叫作武卫右军。八国联军一来,除了武卫右军负责在山东剿义和团、没能上前线以外,其他四支的武卫前军、中军、后军和左军全部被派往前线,全部覆灭,包括聂士成和董福祥等将领,全部阵亡。最后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队,只剩下了袁世凯的这一支北洋新军,所以袁世凯才能够迅速地权倾朝野,成为最有实力和权力的人,结果袁世凯把这支最重要、最光荣的部队的首领头衔给了张勋。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当时张勋正好驻守在南方。大家应该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火烧到全国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清朝官员都是一剪子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直接从巡抚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总督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新军的协统变成了都督,黎元洪就是从新军的协统摇身一变成了武昌起义的大领袖,阎锡山从新军的一个小军官摇身一变成了山西的都督,还把山西的巡抚陆钟琦给打死了,很不幸,这位陆钟琦就是我外婆的爷爷,这已经算是整个辛亥革命里为数不多的流血事件了。辛亥革命其实就硬碰硬地打了两仗,其中一仗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领导的。

所谓的“北洋三杰”,又被称为“龙、虎、狗”,“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冯国璋。其实这三杰都不太能打仗,或者应该这么说,今天回头看一看,整个北洋军里面都没有什么杰出的将领,北洋军的第二代里还出了个比较能打的吴佩孚,第一代里包括“龙、虎、狗”在内,都没什么能打仗的。我觉得别说“龙、虎、狗”了,他们连蛇都称不上,都缩头缩尾的。这三个人里唯一还算打了一次漂亮仗的,就是冯国璋在辛亥革命时打下了武汉二镇。冯国璋带领的是北洋军最精锐的第四镇全部及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协,“镇”就是师,北洋六镇其实就是六个师,“协”就是旅,黎元洪就是驻守在武昌的一个旅的协统,也就是旅长,所以冯国璋打武汉二镇的时候,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打下了汉口和汉阳,随后就不往前继续打了,因为就开始南北议和了。

最惨烈的是革命军进攻南京的这第二仗,这也是让张勋彻底成名的一仗,因为张勋就是驻守在南京的将领。辛亥革命的时候,凡是革命军进攻的地方,驻守各地的官员都要事先跟革命军聊一聊,至少也相互通个电,因为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有些满族的官员没法再变成都督了,干脆就收拾收拾东西,在革命军到来之前跑路了。在南京,两江总督没跑,张勋也坚定地留了下来,他在南京率军与革命军血战,而且自己亲自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城防,亲自登城督战。南京跟武汉不一样,武汉是北洋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南京压根没有北洋军的主力,北洋军的主力都去了武汉的前线,张勋手里只有3000多人吧,而且这3000多人也不是北洋军的嫡系,应该说连新军的主力部队都称不上,而围攻南京的是新军的第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