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除困境的观念升级包(第2/7页)

总之,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大多不尽如人意,但是你完全无所作为的情况也不太多见。很多时候,看似你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但其实都可以通过说服、谈判来影响别人的决定。你用被动的方式说话,就会用被动的方式思考。而一旦深陷这种思维模式,就会看不到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成了自己说话方式的奴隶。

+•延伸思考

这种“使用能动性话语”的思路,不只可以用来安慰他人,更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当你遇到挫折,在心里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别陷入“他凭什么这样做”“结果会怎样”之类的思维模式,而是要让自己多想想“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想安慰人,别说“不要想太多”

让痛苦的人“不要想太多”,

只会给他带来双重的痛苦。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好朋友失恋了,萎靡不振。我尝试开导他、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尽快忘记不开心的事情,不过效果甚微。我该如何安慰处于痛苦中的人呢?

常见的说法:“不要想太多,放心,一切都会过去的。”

更好的说法:“请你现在帮自己认真想一想,眼前的这种痛苦、这件事带给你的经验,在两三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帮助?”

?•为什么要这样说

对于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来说,“不要想太多”是最常见,也最没用的一句话。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本能地认为,痛苦就是因为想太多,只要不去想就没事了;而之所以没用,是因为所谓痛苦,本来就是一种逼着你不能不去想的力量。如果说不想就能不去面对,那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更重要的是,“不要想太多”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像××这么痛苦的事,我们逃避就可以了,不用去面对,毕竟一切都会过去的”。可是谁都知道,人生那么长,我们不可能一直都有人陪,一直都有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而当某一次你终于独处,不经意间又想起那段经历的时候,就会发现,由于没有自觉地锻炼自己面对痛苦的能力,这个突如其来的瞬间,就会更加难熬。

而且,即使只谈当下,你安慰别人的时候反复说“不要想太多”,反而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因为对方原本只是因为失恋而痛苦,而现在还得为“不能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而痛苦,会觉得“我怎么这么没用?我为什么就是不能忘记?为什么我脑子里总是有这么多负面的想法?”

所以说,无论是从长计议还是只看当下的效果,劝人“别想太多”,都不是个好办法。事实上,负面的想法只能被覆盖,不能被凭空清除,所以你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对方以正确的方式看待这种痛苦。不是不去想这件事,而是换个方式想这件事。

比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而且一时走不出来,这很正常。不过你可以认真想一想,两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你现在这段经历,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首先,它承认对方现在的痛苦是合理的,不造成额外的压力;其次,它把对方从当下的感觉,引向未来的预期,而且是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而只要这样一想,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成长”“成熟”“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之类的好处。

总之,让痛苦的人“不要想太多”,不但不现实,而且会给他带来双重的痛苦。既然免不了总是要想,不如换个方式去想。

这个思路,不但可以用来安慰人,还可以用在诸如子女教育等“需要正视痛苦”的场合。比如说,小孩子玩火被烫伤,这很痛,但同时也是一次很重要的教训经验,没被烫这么一下,你怎么说玩火很危险都没用。所以,你既不要勃然大怒,也不能轻描淡写,而是要让他正视眼前的痛苦,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