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生中场答卷(第2/5页)

不管怎么说,即使我患了晚期癌症,即使我成了一位向国家交税的小老板,自己工作的时间越长、越辛苦,压力越大,我越能体会到吉姆的爱,我知道自己的博士学位、自己德语博士论文的发表、自己中文专著的出版都是吉姆当年用爱、用他向国家纳完税之后的工资来支持的,而且吉姆从来没有因此把我当成一个没有收入就必须做所有家务、伺候丈夫的家庭主妇。他对我的学业给予过尊重,有过自豪与关怀。当然,我因为没有生活的压力曾经也做了勤俭持家的妻子,但是时隔多年,我不能停止对自己的审问和批判。其实在吉姆面临失业压力的时候,没有给他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的是我自己,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我自己当时还没有经历过工作的辛苦,还不知挣钱的不易;二是我太自大了,没有足够的宽容,我觉得自己能力很强,我在骨子里的最深处没有接受吉姆,寻思他为什么连个工作位置都不能轻松保住。我还不想把自己缺少宽容这一点归于我没有宗教信仰,不过我去教堂的次数增多了。

也可能正是由于拥有过吉姆的那份爱,因为自己爱过而且还有爱,我成了一个不放弃的人。即使我患了晚期癌症,即使我成了一位直接的纳税人,我依然不能放弃自己的研究,我继续写文章、翻译书、写书。

大学的时候,我读过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文章《探索的动机》,印象很深。爱因斯坦讲到,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了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科学的庙堂里,还有许多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天上帝派来一位天使,天使会将以上两种人驱逐出去,尽管这两种人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天使也会觉得难以作出决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种人,那么这座庙堂就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能称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最终会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

在爱因斯坦看来,哪些人是为天使所真正宠爱的人呢?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又彼此不一样,不像被赶走的那些人那么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爱因斯坦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有修养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希望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在爱因斯坦看来,叔本华描述了科学探索的消极动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这些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里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