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人生中场答卷(第3/5页)

为什么我几乎长篇累牍地抄写了爱因斯坦的这段文字,翻来覆去地琢磨这段文字,这是因为我在患晚期癌症后,在作为文化公司的小老板自己养活自己和家庭的同时,我还进行着撰写、研究与翻译工作,出版了中文、德文近百万字,我也近百遍甚至近千遍地对照爱因斯坦的分类,自问过探索的动机,却没有给自己的动机找到一个单纯确切的答案。

活着是什么?怎样活着?

世界上的人活得很不同,活得天差地别吗?

活着是什么?

怎样活着?

以上这些问题在25岁出国留学之前我没有认真想过。

从我5岁记事开始,爸爸妈妈作为双职工的工资都是每月45元人民币,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能买150斤猪肉。后来父母涨过一次工资,到我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时,两个人的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能买200斤猪肉了。后来我出国了,父母退休了,他们告诉我,他们的退休工资合起来每个月还是能买200斤猪肉。小时候,隔壁邻居多是父母国有大单位里的同事,日子过得都差不多,很多人家里有台缝纫机,有一辆或者两辆自行车,后来有的人手腕上戴上了亮闪闪的手表,而买手表的钱都是省下来的,那些人家的孩子们早上吃的是用酱油泡的前一天的剩米饭,然后上学。我家也有一台缝纫机,逢年过节爸爸裁、妈妈缝,我有新衣服穿,但是我家没有自行车,父母每天走路上班,上班前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吃泥鳅汤面或者鸡蛋汤面,然后我再去上学。我的父母手腕上没有亮闪闪的手表,但是家里买了一台留声机,不仅亮闪闪的,还能放唱片,孩子们都围到我家来听音乐。我考上了名牌大学,父母为我买了一块手表,我成了家里第一个戴手表的人。到了北京,我的大学同学都穿得差不多,用的也差不多……我上了大学又上研究生,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拿国家每月几十元的奖学金,我觉得同学们过的日子也都差不多。

从我到达德国留学开始,我曾经读到和看到的西方生活慢慢变成了生活中的真实,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差别。

教德语的美丽和气的女老师,一天换一身衣服、一天换一套首饰,每天都是一道风景线。我天天换衬衣,但是外套永远都只有一件牛仔服。

我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旅游,好几次都坐上了豪车,车速开到220,车身稳如磐石。开车的人镇定自若,示意我车速极限可以开到260.

过圣诞节,教授家里请客,一栋小别墅,客厅里的吊灯和凡尔赛宫里的吊灯当时在我的眼里只有大小的区别。

而刚到德国的我,是属于马路边捡东西活着的人。

学生宿舍的自行车棚里经常有被丢下不能骑的自行车,热心的男生弄来两三辆,拆东补西就帮我组合成一辆还能骑的车。

德国人的旧家具只能在规定的日子扔到街上,会有车来运走,在这些规定的日子里,我骑着自行车沿街挑选,没有费多少工夫,我捡到一台17寸的彩色电视机。回到宿舍插上电源就能看,就是有些旧了。

初到德国的我发现了不同的生活,但是作为学生,我对此的感受不可能很深,因为我很快就勤奋地打工挣钱了,我在学生中不是最穷的。后来我又和吉姆谈恋爱了,吉姆有收入,家庭又不错,我很快进入了一个衣、食、玩不愁的生活状态,对别的生活状态的感受又淡漠了。

我是中国著名大学出来的浪漫女孩,在大学里接受的是理想教育、学业教育,但是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我大学毕业了将接受国家分配,我无法选择工作,工作来选我。好在我考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我只在外文杂志社工作过一年,一周开一次会,一个月组一篇稿,一年出一个广告专刊,靠自己拉广告挣到了比一般人多10倍的工资,用这个钱买了国际机票我就出国了。出国后,我打工,深夜蹦迪,高速公路拦车旅游,期待西方王子出现,有浪漫的爱情……后来我和吉姆结婚了,吉姆从小就受到职业教育,他会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7种语言,他读小说都读原文,他还写过小说,但是上大学时,他既不学文学,也不学语言,他学土木工程了,为什么?为了职业。吉姆所受的教育是,人首先应该有一份职业。我拿到了博士学位,仍然没有工作,我也不急于找工作,我应中国的邀请开始撰写一部学术专著,中国给的稿费,换算成马克正好够我回国交稿来回一次的机票,我梦想在德国建立一个中德文化比较研究所,不上班而做白日梦。吉姆说,梅啊梅,你学我的土木工程就有班上,你学了艺术,艺术教育专业连德国人大部分都没有班上,你去哪儿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