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象的遗骨(第2/5页)

纳姆朱说这是一个好方法,以后他跟踪拍摄象群活动时也可以这样做,便于编辑归档。

在起伏不平的黄土路上开了20分钟,他们抵达了“拯救大象组织”设在桑布鲁的营地。

远远的,翰文看见淡金色的灌木丛掩映着几幢茅草屋。茅草屋是非洲的一大特色。除了贫穷人家的住所,翰文也去过像茅草屋的五星级酒店,茅草顶下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他还在蒙巴萨海边见过七八层高楼,楼顶上盖着茅草,像一个个头戴草帽的巨人巍然耸立在海边。

和去茅草屋五星酒店不同,今天站在篱笆门前的不是一队拿着长矛唱歌跳舞的黑人,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身形瘦长,鼻子比一般白人还高。由于长年累月待在草原上,他的脸颊晒得红里发紫。

雪颢说那是道格,二十多年前放弃在牛津大学当教授的舒适生活,来这里创建了“拯救大象组织”。和达芙妮专注抚养小象孤儿不一样,道格多数时间都在草原上、丛林中研究大象,这个世界没有人比道格更了解野生大象的行为方式了。而今他的女儿莉莎也加入了他们的团队。当初道格选择这里建立营地是因为这里接近水源,而且这里位于桑布鲁的中心地带,从这里出发去观察各个大象家族都很方便。

道格热情地握着翰文的手说,他是第一个来这里做采访的中国记者,他为了这一刻已经等了很多年。翰文说很惭愧,迟到总比不到好,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国人爱上大象,而不是大象的牙。

道格领着翰文一边走一边介绍营地的情况,说这边是工作区,那边是生活区。翰文发觉茅草屋虽然简陋,但屋子里并不落后,水泥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电灯、冰箱、电烤箱,以及太阳能热水器。道格说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有的是他们自己买的,还有的是支持者捐赠的。他们现在用的是柴油发电机,为了隔离噪音,安放在稍远的小山包后面,将来想改成太阳能发电,也许会从中国厂商买些设备,当然,如果有企业愿意捐赠就更好了。

他们走进一间大屋子,翰文看见几个人正围坐着一张长方形的木头桌子吃午饭,桌子上的盘子里摆着西红柿炖牛肉、蔬菜沙拉、乌嘎利、面包、烤玉米。另外几张桌子摆放着电脑、书籍和手持对讲机等设备。四面墙上挂着好几幅地图,还挂着一台液晶电视。翰文问道格这里能收到哪些电视节目,能不能收到华夏电视台的英文节目。道格说这里收不到任何电视节目,连接着室外天线和电脑的电视机是用来接收大象迁徙信号的。他们在一些大象身上装了GPS项圈,其中就包括阿沙卡家族的几头成年大象。但由于经费不足、人手不够,还没有给在这一带活动的所有大象都装上项圈。

午饭过后,翰文取出三脚架,架好摄像机,请道格讲讲他这些年对大象进行的研究,并现场演示一下如何追踪大象迁徙信号。

“跟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动物非常稀少,大象是其中一种。”道格站在电视机前,像站在牛津大学的讲台上一样娓娓开讲。

道格说,大象是除狗以外无须训练就能理解人类手势的唯一动物。大象跟人、猿类和海豚一样具有自我意识,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大象能听懂其他语言,如人类的声音和手势。大象具有同情心,会使用象鼻轻抚处于困境的同伴,并发出柔和叫声。母象同人类母亲一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会认真看护小象,有时会对它们大声吼叫,就像人类母亲一样训斥孩子。它们非常警惕小象的安全,总是让小象走在自己腿部或者象鼻附近。大象能够感知死亡概念,会停留在同伴尸体旁边,用象鼻嗅闻、触摸和爱抚,还会卷来树枝盖住尸体。小象如果死了,母象会在尸体旁守候好几天,之后缓慢行走在象群最后面,很长时间不怎么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