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犬传》第九辑中帙附言(第2/4页)

唐山元明之诸才子作稗史,自有其规则。所谓规则,一是主客,二是伏线,三是衬染,四是对照,五是反对,六是省笔,七是隐微。主客犹如日本能乐(1) 中之主角与配角。书中有全书之主客,而每回中又有主客,主亦有时为客,客亦皆能为主。有如象棋之棋子,杀敌之子时,要以己之子攻彼之子,如己子丧失则反吃其亏,变化是无止境的。此乃主客之概略,伏线与衬染既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所谓伏线,是对后文必出之事,于前几回稍打点墨线。衬染乃打底子,就是对即将叙述之事做准备,乃为突出以后重点之妙趣,于数回前便布置好其来龙去脉。金圣叹于《水浒传》评注中作渲染,即与衬染相同,读音也一样。对照也称之为对应,譬如律诗之对句,彼此对照取其情趣之相映。如本传第九十回,船虫与媪内被牛角杀害,乃与第七十四回北越二十村之斗牛相对应。又如第八十四回犬饲现八于千住河船中之厮打,是第三十一回信乃于芳流阁上之厮打之反对。此反对与对照既相似而又有所不同。对照是牛对牛,物虽相同而事各异;反对是人虽相同而事各异。信乃之厮打乃于阁上,而阁下有船。千住河之厮打乃于船中,并无楼阁。而且前者乃现八欲捉信乃;后者是信乃与道节想捉现八。情态光景均大有不同,此乃反对。事物彼此相反而自成对。本传中此对甚多,不胜枚举,余只举例予以说明。其次是省笔,此乃因故事很长,为避免重复,对不得不知之者,使其窃听以省笔,或不另作叙述竟从其人之口中说出,而不使之过长。作者既可省笔,看官亦免得厌倦。还有隐微,乃作者文外之深意,待百年后有知音者悟之。《水浒传》中有许多隐微之意。李贽、金人瑞等自不待言,唐山之文人才子中欣赏《水浒传》者虽多,评论亦甚详,但无发现隐微者。隐微固然难悟,而连七规则皆不知者,岂能写出好文章来?余于《美少年录》、《侠客传》等小说中均有规则。未知看官知之否?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呜呼,谈何容易!这些虽在知音评中屡次解答,现复为看官注之。

余所编之草子物语(2) ,其抄本自不待言,木版刻成后无不逐卷校阅者,然而刊行之书肆无不性急,往往不能如作者之所愿。自撰之文,尚眼熟未忘,即使重读数遍,也未能发现错字,只因按己之暗记读之,所以往往将错字漏掉,因而时常追悔莫及。凡刻本书画皆请人绘之,制成底样必然有误,何况又有刻工之误刻。每半页十一行,每个汉字都有旁训,真名(3) 和假名成双行,则半页等于二十二行,其字不知有几百?以熟眼急阅,许多错字被漏掉,过后则姑且弃之,无人再校。本辑上帙六卷即有笔工之误写,出版后才被发现。且择其一二录之。卷一〔二十八页背面七行〕 荆荷应为荆轲,荷乃误写。卷二〔十五页背面五行〕 正行应为正仪。卷六〔九页背面十行〕 雏肚之雏乃皱之误,虽错自笔工之手,而校阅时竟将其漏掉。其他有些助词之误每卷都有。第一辑尤多。不仅本文,本辑上帙之引文,引《孔子家语》应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而误作文备。尚有第八辑之自序,引《庄子》“名者实之宾”,而将者字漏掉。于此之前,自序中既有误写也有颠倒,后来才发现已后悔莫及。发售后在底版补刻,已是六日菖蒲十日菊,既无此长远打算,且发行之书肆也不愿接受。即使口头允诺亦置之不理,不少便如此不了了之。或许有人这般想:大量之本文有讹误尚情有可原,而用汉文撰写之自序不过二三页,亦未曾校好,实令人莫解。然而序言乃于每卷完稿后才撰写,是以刊刻均于本文印好之后,匆忙校阅,已无熟读修正之暇,因此虽仅二三页,也未能避免遗漏。至于插图等,由于画蛇添足,往往与作者之画稿有误,但因重画诸多不便,也就大都原样未动。看官不知作者之苦衷,无不认为乃稿本之误。正如古人有云:校书无异于风吹树叶与尘埃,随拂随落,书孰无误写,更何况游戏文字之草子小说乎?是以吾亦不再忧心,此乃众所周知之事,便置褒贬毁誉于度外,静俟慧眼者指正。